滨州人爱听啥戏?老戏迷带你探秘鲁北戏窝子

滨州人爱听啥戏?老戏迷带你探秘鲁北戏窝子

在滨州街头巷尾的茶馆里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八仙桌上茶香袅袅,长衫老者打着拍子轻声哼唱,几个孩童蹲在板凳上看得入神。这些流淌在黄河岸边的乡音雅韵,编织成一张独特的戏曲地图,今天就带您走进这座鲁北戏窝子,细品那些浸润着黄河泥沙味的戏曲故事。

一、吕剧:黄河岸边的土琵琶

在滨州沾化区的文化馆,每周三下午总会传出悠扬的琴声。这里是吕剧票友的聚集地,78岁的王守义老人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弹奏坠琴。这种用桐木制作的乐器,能奏出黄河浪涛般跌宕的旋律,正是吕剧最地道的伴奏。

吕剧在滨州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民间艺术的活化石。清光绪年间,邹平县孙镇的说书艺人张立祥,把当地打坐腔与琴书唱腔融合,创造出化装扬琴。滨州方言特有的儿化音与滑音,让吕剧唱腔宛如黄河水般婉转流淌。《小姑贤》《借年》等经典剧目里,那些家长里短的唱词,至今仍是滨州大妈们茶余饭头的谈资。

在滨城区北镇大集,吕剧草台班子依然活跃。班主李长海说:咱这戏班子能演三天不重样,从《姊妹易嫁》到《李二嫂改嫁》,老百姓就爱听这些接地气的故事。如今滨州艺校每年培养三十多名吕剧学员,00后姑娘张晓雯刚在省青年戏曲大赛摘得银奖,她说:爷爷爱听吕剧,我学戏他最高兴。

二、东路梆子:武戏里的黄河魂

惠民县魏集古村落的戏楼上,正在上演《反潼关》。扮演秦琼的武生王振刚一个鹞子翻身,台下顿时喝彩声四起。东路梆子的武戏讲究硬桥硬马,演员们绑着沙袋练功,翻跟头时沙土簌簌直落,这份真功夫在滨州传承了三百多年。

这个发源于滨州本地的剧种,唱腔高亢如黄河号子。老艺人有句口诀:梆子腔,梆子腔,九腔十八调,七十二哼哼。惠民县档案馆里保存着清道光年间的戏折,上面记载着《打登州》《临潼山》等武戏剧目。滨州梆子剧团团长赵立民说:我们的武打动作源自古代战场,'刀花''枪花'都是真把式。

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,有个特别的戏曲车间。惠民县永升手套厂的工人们午休时,总会即兴来段梆子戏。车间主任张美玲说:我们厂60%工人会唱梆子,去年还组队参加了市职工文艺汇演。这种工厂里的戏班,让古老艺术在机器轰鸣中焕发新生。

三、戏曲活态传承的滨州密码

邹平市台子镇的黄河大集上,非遗传承人刘长友的摊位前围满游客。他现场制作梆子戏脸谱风筝,边画边讲解:红脸忠勇,黑脸刚直,这些戏曲元素飞上天也是文化传承。如今这种文创产品远销海外,让滨州戏曲文化走向世界。

滨州学院开设的戏曲鉴赏课场场爆满,95后学生们自发组建戏曲社团。大三学生陈昊说:我们在抖音直播唱吕剧,最高有十万点赞。博兴县实验中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,孩子们把梆子戏的云手、踢腿融入广播体操,传统身段与现代教育碰撞出新火花。

在阳信县梨园广场,每周日的戏曲擂台赛已成品牌活动。卖烧饼的老王、开出租的老李轮番登台,评委是省级非遗传承人。文化馆馆长张丽说:我们发掘了二十多位民间戏曲达人,最年长的82岁,最小的才9岁。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承模式,让戏曲真正活在市井巷陌。

夜幕降临,新立河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火。台上吕剧《墙头记》正唱到高潮,台下坐着摇蒲扇的老人、玩手机的年轻人、啃糖葫芦的孩童。当老生唱出黄河水养育了咱的嗓时,不知谁起的头,全场跟着哼唱起来。这流淌在血脉里的乡音,正随着黄河浪涛,奔向更远的远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