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人爱听戏,这几种老腔调藏着多少故事?
滨州人爱听戏,这几种老腔调藏着多少故事?
在滨州老城的茶馆里,总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伴着三弦声飘出来。外地人初来乍到可能听不出门道,但老滨州人闭着眼睛都能分辨——这是吕剧的婉转,那是东路梆子的高亢。这座运河边的小城,藏着山东戏曲的半壁江山。
一、吕剧:从田间地头唱进中南海
滨州人总爱说:吕剧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。这话不假。早年间在博兴县,农民下地干活时随口哼唱的打坐腔,就是吕剧最早的雏形。老艺人们把锄头当鼓槌,拿簸箕当铜锣,在麦场上就能唱上一出《王小赶脚》。这种带着泥土味的戏曲,把家长里短唱得活灵活现,连大姑娘小媳妇都能跟着唱两句。
1954年,吕剧《李二嫂改嫁》进京演出时引起轰动。周总理看完戏后特意接见演员,说这是最会讲故事的山东戏。如今的滨州吕剧团下乡演出,老乡们照样搬着马扎提前占座。有个七十岁的老戏迷说得好:听吕剧就像吃煎饼卷大葱,越品越有滋味。
二、东路梆子:运河上的铁血豪情
沿着滨州古运河行走,恍惚间还能听见船工号子混着梆子声。这种被称为山东汉子戏的东路梆子,唱腔里带着金戈铁马的铿锵。老辈人说,当年漕运兴盛时,船工们在甲板上支起戏台,一曲《反徐州》能震得运河水起波澜。
惠民县的老艺人们至今保留着砸夯调绝活——唱到高亢处,后台师傅用木夯猛击地面,震得台板嗡嗡作响。去年非遗展演时,七十高龄的张桂荣老师傅唱《辕门斩子》,一声刀斧手!的拖腔未落,台下观众齐刷刷站起来叫好,那场面比看球赛还热闹。
三、渔鼓戏:渤海湾畔的活化石
沾化冬枣闻名全国,但当地人更骄傲的是他们独有的渔鼓戏。这种源自清代的道情戏,演员手持三尺渔鼓,边唱边敲,把《韩湘子渡林英》这样的神话故事演得仙气飘飘。最绝的是腹语唱法,老艺人能同时用真声假声演绎不同角色,看得年轻后生直瞪眼。
在冯家镇,渔鼓戏传人李守田带着徒弟们创新编排现代戏。他们把精准扶贫的故事编成唱词,用传统曲调唱出新生活。去年在文化大院演出时,有个北京来的教授激动地说:这才是真正的非遗活态传承!
滨州的戏台子从没冷清过。吕剧团的年轻演员在抖音直播唱段,渔鼓戏传承人带着小学生练基本功,文化馆的戏曲票友大赛年年爆满。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老腔调,正以新的方式讲述着黄河入海处的故事。下次来滨州,别忘了去魏氏庄园听场地道戏——当月光爬上青砖戏楼时,你会听见这座城市的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