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台不落幕:这些土生土长的老腔调越听越带劲!
滨州戏台不落幕:这些土生土长的老腔调越听越带劲!
站在滨州老城的青石板路上,忽闻咿呀唱腔穿墙而出,循声望去,雕花门楼里竟藏着座百年戏台。这里没有霓虹灯牌,也不见网络直播,但每逢开戏必座无虚席。滨州的戏曲血脉里,流淌着黄河泥沙般的质朴与豪迈,今天就带您揭开这些藏在巷陌深处的戏曲密码。
一、东路梆子:黄河岸边的金石之声
在滨州沾化区,至今还活跃着三十余个民间梆子剧团。当老艺人甩开膀子亮嗓时,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山东大汉唱梆子。东路梆子的唱腔像极了黄河汛期的浪头,高亢处直冲云霄,低回时又似浊浪拍岸。尤其《辕门斩子》里杨六郎那声好恼——,能把房梁上的积灰都震落三分。
这里的戏班子有个绝活——踩高跷打戏。演员踩着五尺高的木跷翻跟斗,单腿起霸时纹丝不动,活脱脱把战场搬到了半空中。滨州梆子剧团团长李振江说:我们这的梆子,就得在露天场子听,裹着黄河风喝大碗茶,那才够味!
二、吕剧新韵:百年老调唱新篇
在惠民县魏氏庄园,吕剧《小姑贤》的唱段已回荡了百余年。这个发源于滨州的剧种,既有琴书的温婉,又带着说唱的俏皮。当《李二嫂改嫁》的旋律响起时,台下老太太们总会跟着抹眼泪——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,说的可不就是咱滨州人的日子。
滨州吕剧团近年玩出了新花样。他们改编的吕剧版《红高粱》,把九儿和余占鳌的故事唱得荡气回肠。更绝的是在《黄河人家》里,演员们直接把船工号子融进唱腔,听得人浑身起鸡皮疙瘩。年轻观众直呼:这还是我奶奶听的吕剧吗?太潮了!
三、渔鼓戏:渤海湾畔的活化石
沾化冯家镇的老渔民至今保持着出海前必唱渔鼓的习俗。这门源自明代的道情戏,用三尺六寸的竹筒鼓打着节拍,唱词里满是海腥味。《龙王借雨》开场那阵急促的鼓点,能把人瞬间拽进惊涛骇浪里。老艺人王守义说:我们这渔鼓调,得迎着海风唱才够劲,要不怎么镇得住龙王爷?
最绝的是一人分饰八角的绝活。老艺人们能在渔民、龙王、虾兵蟹将间自由切换,唱到兴起时,抄起船桨就当青龙偃月刀耍。如今年轻人把这门艺术玩出了新花样,渔鼓摇滚版《闯海谣》在短视频平台点击量破百万,让传统戏文焕发新生机。
夜幕降临时分,滨州文化广场的戏台又亮起了灯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喝彩震天,老大爷跟着梆子节奏拍大腿,小姑娘举着手机拍渔鼓戏发朋友圈。在这里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街巷间的烟火气。下次来滨州,别光盯着锅子饼和冬枣,这些土掉渣的老戏码,才是真正的地方风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