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地图:黄河尾闾流淌的乡音

滨州戏曲地图:黄河尾闾流淌的乡音

黄河北岸的滨州城,每日清晨总有一群老人聚在蒲湖公园的八角亭里。二胡声起,一位白发老者亮嗓开唱:正月里来正月正,白马银枪小罗成——粗犷的梆子腔惊飞柳梢的麻雀,却引来更多晨练者驻足。这座看似寻常的北方小城,戏曲血脉在街头巷陌悄然流淌。

一、吕韵悠长:黄河岸边的百年回响

在滨城区市西街道的曲艺茶馆,每周六下午的吕剧票友会雷打不动。七旬老票友李守义说:咱滨州人听吕剧,就像吃煎饼卷大葱,离不了。这话不假。滨州作为吕剧重要发祥地之一,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惠民县胡集镇就涌现出吕剧四大名班。胡集书会上,吕剧艺人用沾化方言演绎《小姑贤》《王定保借当》,把家长里短唱成人生百态。

滨州吕剧自成一派,尤以悲腔见长。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张明礼回忆,1956年惠民专区吕剧团排演《李二嫂改嫁》时,老艺人王永昌将渔鼓戏的哭腔融入吕剧,创造出独有的黄河悲腔。这种唱法在表现《龙凤面》等苦情戏时,能让观众听得泪水涟涟。

二、渔鼓声远:渤海湾畔的非遗密码

在沾化区冯家镇,83岁的渔鼓戏传承人王秀兰至今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。她家的老式录音机里,还保存着1982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的实况录音。渔鼓戏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人多角:艺人左手握渔鼓,右手执简板,时而是渔家姑娘,转眼变作船老大,全凭嗓音转换角色。

这种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的说唱艺术,原本是渔民祭海时的祷词。老辈艺人常说渔鼓一响,龙王坐不稳,说的是《龙王嫁女》这类神话剧目。如今在冯家镇中心小学,孩子们课间操后都会哼两句渤海湾里浪打浪,渔家儿女闯四方,传统曲调悄然焕发新生。

三、梆韵铿锵:乡野戏台上的生命律动

阳信县商店镇的庙会上,东路梆子的开台锣鼓能传三里地。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洪升记得,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他们剧团在无棣大山镇连演七天《反徐州》,台下观众把麦秸垛都踩平了。东路梆子的三大绝——甩腔、花脸、武场,在《辕门斩子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:杨六郎的十三咳甩腔,能把戏台顶棚的尘土震落。

在邹平市长山镇,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黄山庙会必有梆子戏。戏班主赵建国说:现在年轻人爱看《杨家将》,我们就加电子琴伴奏,武打戏用威亚。传统唱腔配上现代舞台技术,老戏迷说这叫老酒装新瓶,年轻人却说够劲儿。

夜幕降临,滨州影剧院广场的戏迷角又热闹起来。拉弦的老汉、唱旦角的大姐、打梆子的小伙,不同剧种的声腔在晚风中交织。这些扎根民间的戏曲形态,如同黄河故道的红柳,在时代变迁中倔强生长。当沾化渔鼓戏入选国家级非遗,当阳信东路梆子走进大学课堂,人们发现,这些浸润着黄河水汽的乡音,始终在讲述着属于滨州的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