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营深处有戏韵:铁血男儿为何钟情传统戏曲?

军营深处有戏韵:铁血男儿为何钟情传统戏曲?

深秋的北京军区大院里,银杏叶簌簌飘落的傍晚,总能听见《定军山》的唱腔穿过训练场的铁丝网。炊事班的老班长王建军端着搪瓷缸子,手指在窗台上打着拍子,恍然间让人想起二十年前他在新兵连教战士们唱《智取威虎山》的场景。

**一、枪刺与云手的共鸣**

某装甲团的文化活动室里,指导员李卫国正在教新战士耍翎子功。他手腕一抖,两根野鸡翎子划出优美的弧线:这和持枪突刺要领相通,都是腰马合一,力从地起。这个细节道破了军人与戏曲的隐秘联系——戏曲程式化动作与军事训练的纪律性在某种层面上殊途同归。

在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哨所,战士们改编的《花木兰》巡边版正在上演。饰演番将的列兵小张说:每次唱到'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',就觉得巡逻路上结冰的作训服也没那么冷了。传统戏曲的英雄叙事与军人的使命担当,在雪域高原产生了奇妙的共振。

**二、水袖里的精神图腾**

某海军基地的春节晚会上,机电长陈志刚表演的《单刀会》赢得满堂彩。这位参加过亚丁湾护航的老兵说:当战舰劈波斩浪时,关公'大江东去浪千叠'的唱词就在耳边回响。戏曲中的忠义精神,早已化作滋养军人魂魄的文化基因。

在朱日和训练基地,装甲兵们用炮弹壳制作的武场乐器正演绎着新编《满江红》。四级军士长赵大勇擦拭着心爱的单皮鼓说:听着鼓点冲锋,就像听见岳家军的马蹄声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让钢铁洪流中多了几分文化血脉的温度。

**三、霓裳羽衣映戎装**

火箭军某部的文化活动中心里,通信女兵们正在排练《穆桂英挂帅》。上等兵林晓薇把光纤熔接比作穿针引线:就像旦角的水袖,既要柔美又要精准。当科技遇上传统,年轻的军人们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。

某空降兵部队的荣誉室里,珍藏着一面特殊的靠旗——这是老兵用56式伞兵刀改制的戏曲道具。即将退伍的三级军士长老周抚摸着旗面上的弹孔:每次跳《挑滑车》,都想起那年抗震救灾时空降茂县的场景。

当熄灯号吹响,军营的某个角落总会飘起若有若无的戏韵。这不是简单的爱好,而是一代代军人用热血书写的文化传承。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科技强军的今天,戏曲艺术始终以独特的方式滋养着中国军人的精神世界,让铁血忠魂在传统文化中生根发芽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