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戈壁的梨园声——新疆兵团戏曲的百年回响

扎根戈壁的梨园声——新疆兵团戏曲的百年回响

天山脚下,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,有一群特殊的戏曲传承者。他们操着字正腔圆的秦腔,唱着婉转悠扬的豫调,在军垦农场搭起简易戏台,用铿锵的梆子声穿透大漠孤烟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戏曲艺术,是戈壁滩上绽放的雪莲,凝结着三代兵团人的乡愁与坚守。

一、铁犁翻出的戏台

1949年冬,王震将军率部挺进新疆时,随军文艺队的大木箱里装着整套秦腔行头。战士们白天开荒造田,夜晚卸下枪械就换上戏服,《三滴血》《周仁回府》的唱腔在篝火旁回荡。1954年兵团成立后,各师相继组建专业剧团,从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等地招揽名角,在荒漠中建起23座专业剧场。

石河子豫剧团老艺人李凤云回忆:我们坐着拖拉机巡回演出,棉田里支起幕布就是舞台。下地归来的职工满身尘土,戏到动情处,泪水在脸上冲出两道白痕。这种地窝子剧团的演出传统延续至今,每逢农闲时节,各团场依然自发组织戏曲汇演。

二、多元交融的戏曲图谱

兵团戏曲最独特的是三驾马车格局。秦腔高亢激越,与兵团人战天斗地的豪情天然契合;豫剧的质朴明快,恰似中原儿女的豁达性格;而新疆曲子剧则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,维吾尔族的纳格拉鼓与汉族的板胡共奏,哈萨克谚语化作戏词中的俏皮话。

八师文工团改编的现代秦腔《戈壁母亲》,将屯垦故事融入传统程式,老戏迷发现快板变成了开荒号子,云手化作播种动作。该剧巡演时,维吾尔族职工阿不都热依木跟着哼唱,他说:虽然听不懂词,但曲调里的劲儿和我们木卡姆一样滚烫。

三、永不落幕的传承

在五家渠市兵团戏曲博物馆,陈列着1958年制作的纸质盔甲,那是用《解放军报》一层层糊成的。如今,年轻演员穿着3D打印的戏装,却在手机里收藏着老艺人的全息影像。90后演员张丽创建戈壁戏苑短视频账号,让兵团戏曲走进千万直播间。

每年冬至,石河子人民剧场都会上演特殊场次:台下观众多是白发苍苍的老军垦,他们跟着台上唱和,某个瞬间,仿佛又回到那个风沙漫天的夜晚,在刚开垦的条田边,为看半场戏步行二十里地的青春岁月。

从马拉爬犁到高铁时代,兵团戏曲始终是连接故土与边疆的文化脐带。当《花木兰》的唱腔在天山北麓响起,当豫东调混着烤馕香气飘散,这些跨越时空的声腔,仍在诉说着一个群体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守望。在这片用青春浇灌的土地上,戏曲不仅是艺术,更是兵团人精神的年轮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