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戏台四十载,守艺传薪赤子心——记鄱阳戏曲剧团团长周振声

扎根戏台四十载,守艺传薪赤子心——记鄱阳戏曲剧团团长周振声

在鄱北乡村的露天戏台上,一位少年借着后台的油灯光亮,捧着发黄的戏本反复揣摩唱腔。三十八年过去,那个在幕布后偷学的少年,如今已是鄱阳戏曲剧团的掌舵人。周振声团长用半生光阴,在赣鄱大地上谱写着传统戏曲的当代传奇。

**从龙套到台柱的蜕变**

1985年冬,16岁的周振声揣着母亲缝制的布鞋走进剧团大院。彼时剧团青黄不接,他只能从检场、搬道具做起。每天清晨五点,当其他学员还在酣睡,他已在练功房压腿吊嗓。老团长发现这个偷师的勤杂工时,他竟能完整唱出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的十二段唱腔。破格收徒的决定,改变了这个农家少年的命运。

**破冰者的改革之路**

2003年接任团长时,剧团正遭遇生存危机。周振声带着演员们走遍鄱阳湖沿岸36个乡镇,白天演传统折子戏,晚上收集民间曲牌。他创新推出的水上戏台项目,把《目连救母》搬上渔船巡演,单季观众突破三万人次。2015年改编的青春版《荆钗记》,大胆融入现代舞美,在省戏剧节斩获五项大奖。

**传艺人的文化担当**

在周团长的办公桌上,常年摆着泛黄的工尺谱手抄本。他坚持每周开设非遗课堂,手把手教年轻演员辨识传统曲牌。没有老腔老调的根基,创新就是无源之水。在他的推动下,剧团与当地中小学共建戏曲传承基地,培养出200余名少儿戏曲苗子。疫情期间,他带领团队拍摄《赣剧名家课》系列短视频,单平台播放量超百万。

如今58岁的周振声仍保持着登台的习惯。每当绛红色大幕拉开,那个在油灯下苦练的少年仿佛又回到了戏台。他说:鄱阳湖的浪花里藏着千年的曲调,我们要让这些文化密码继续流淌在新时代的脉搏里。在这位老团长的带领下,这个百年剧团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,续写着赣剧艺术的崭新篇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