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下剥玉黍:一场被遗忘的民间戏曲盛宴

月下剥玉黍:一场被遗忘的民间戏曲盛宴

在豫东平原的晚秋时节,当月光洒满堆成小山的玉米垛时,总会有悠扬的梆子声穿透夜色。老辈人常说这是玉黍戏开场了,这种伴着剥玉米劳作而生的独特戏曲形式,曾在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中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华。

一、田垄间的艺术萌芽

清末民初的豫东乡村,每逢秋收后的农闲夜晚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二十余位乡邻围坐在玉米垛前,双手飞快地剥着玉米皮,脚边的玉米粒在月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。梆子声起,一位头裹白巾的老者清清嗓子,开口便是高亢的《大登殿》。这不是简单的劳动场景,而是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独特艺术形态——玉黍戏。

这种戏曲形式脱胎于劳动号子,却远比号子复杂。最初只是简单的对唱,后来逐渐发展出完整的行当:生旦净末丑俱全,唱腔融合豫剧、曲剧、越调等多种元素。表演者既是劳作者又是演员,剥玉米的节奏与梆子声完美契合,玉米皮落地的沙沙声竟成了天然的打击乐。

在永城县志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往事:1912年秋,当地戏班在剥玉米时即兴编演的《玉堂春》选段,竟让路过的豫剧名角牛得草驻足两个时辰。这种源于土地的表演方式,让专业艺人都为之惊叹。

二、月光下的舞台美学

玉黍戏的舞台美学堪称一绝。三堆玉米垛自然围成品字形舞台,中间的空地就是表演区。剥落的玉米皮铺成金色地毯,尚未脱粒的玉米棒插在竹竿上,稍加修饰便成了华丽的凤冠。最绝的是用玉米须编织的髯口,在夜风中轻轻颤动,竟比戏班的正规行头更添几分野趣。

表演程式与农事活动深度交融。转垛对应着戏曲的圆场步,演员需在玉米垛间穿梭而不碰倒任何一垛;抛穗演化成武戏中的出手绝活,金黄的玉米穗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抛物线;就连常见的卧鱼身段,也源于弯腰拾穗的劳动姿态。

在商丘马庄村,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玉米生行当。这类角色专演书生,头戴用玉米苞叶编制的方巾,手持玉米秆制成的折扇。唱到动情处,演员会突然掰下一粒玉米抛向空中,用梆子击碎,这个名为碎金玉的特技总能赢得满堂彩。

三、消逝中的文化基因

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,集体剥玉米的场景逐渐消失。2018年豫东民俗普查显示,掌握完整玉黍戏剧目的艺人仅存7位,最年轻的已68岁。在柘城县大仵乡,最后的老艺人李凤山仍坚持在自家院里演戏——尽管观众只剩老伴和几只芦花鸡。

这种艺术形式的式微折射着更深层的文化断裂。年轻一代不再懂得如何通过劳作创造艺术,也失去了将平凡升华为诗意的能力。当我们坐在剧院欣赏精致化的戏曲时,可曾想起祖辈们在月光下用玉米穗打拍子的夜晚?

值得欣慰的是,周口师范学院民俗系师生正在开展玉黍戏数字化工程。他们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人的表演,甚至尝试将剥玉米的韵律编入电子音乐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,或许能为古老艺术找到新的存在方式。

月光依旧照着豫东平原的玉米地,只是少了此起彼伏的梆子声。那些在劳动中绽放的艺术之花,终将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库中珍贵的标本。当我们咀嚼着香甜的玉米时,或许也该想想如何留住这份来自大地的艺术馈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