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节目不只有咿咿呀呀——细数荧屏上的百变梨园风
戏曲节目不只有咿咿呀呀——细数荧屏上的百变梨园风
每当电视里传来熟悉的胡琴声,总有人下意识换台,以为又是老古董的戏曲专场。殊不知如今的戏曲节目早已打破刻板印象,在各大平台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绽放。从传统戏台到综艺舞台,从纪实镜头到短视频平台,戏曲文化正以十八般武艺俘获着不同年龄层的观众。
一、原汁原味的传统盛宴
央视戏曲频道每晚黄金时段的《空中剧院》堪称当代戏园子,通过高清直播将梅兰芳大剧院、长安大戏院等顶级剧场的实况演出送入千家万户。这种原生态的播出形式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的一桌二椅美学,演员的水袖功、翎子功等绝活在特写镜头下纤毫毕现。北京卫视《传承》系列纪录片则采用4K技术拍摄京剧大师的后台人生,观众既能欣赏《贵妃醉酒》的华美唱腔,又能看到演员凌晨四点起床勒头的艰辛过程。
地方卫视的特色栏目更显地域风情。河南卫视《梨园春》深耕豫剧沃土,每期邀请民间戏班与专业院团同台竞技;苏州电视台《评弹时空》将吴侬软语的评弹艺术与园林实景结合,让观众在移步换景中感受曲艺魅力。这些节目犹如文化活化石,守护着戏曲最本真的艺术基因。
二、跨界融合的破圈实验
当昆曲名家张军戴着耳麦在交响乐团伴奏下演唱《牡丹亭》,当越剧王子赵志刚与流行歌手合唱电音版《梁祝》,传统戏曲正在打破次元壁。东方卫视《喝彩中华》首创戏曲与街舞、说唱等年轻文化的混搭舞台,95后演员用B-box为京剧武打伴奏的片段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。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戏曲+,而是让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展开深度对话。
新媒体平台更催生出戏曲传播的N种可能。抖音戏曲变装挑战赛吸引超10亿次观看,00后博主用戏腔翻唱古风歌曲屡上热搜;快手推出的《云游戏班》直播带观众探秘后台化妆间,网友边看边买戏服周边。戏曲文化在这些平台上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变成了可互动、可体验的潮流符号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青春力量
央视《中国戏曲大会》借鉴诗词大会模式,设计看图辨戏听音识角等趣味环节,让观众在答题中积累戏曲知识。节目中00后大学生准确答出冷门剧种特色时,老艺术家眼含热泪的画面感动无数人。中国教育电视台《名家传戏》采用真人秀手法,记录青年演员与前辈同吃同住的学艺过程,网友笑称这是最硬核的戏曲101。
各地戏曲院团的抖音账号里,年轻演员展示着不为人知的日常:武生演员秀出八块腹肌,花旦卸妆后变身街舞达人,道具师傅揭秘机关暗门的制作工艺。这些碎片化内容让观众发现,戏曲人不是活在故纸堆里的老学究,而是有血有肉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。
从大屏到小屏,从专业剧场到手机直播间,戏曲节目的形态创新始终围绕着文化传承的内核。当我们看到小学生能在《经典咏流传》中字正腔圆地演唱《定军山》,当发现王者荣耀里的上官婉儿皮肤融入越剧元素,就会明白这些节目不是要让戏曲变得不像戏曲,而是让更多人发现:原来戏曲可以这么年轻,这么有趣,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好的打开方式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