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里戏外李天方:这位曲剧名家的经典之作都在哪儿听?

戏里戏外李天方:这位曲剧名家的经典之作都在哪儿听?

在河南戏曲的璀璨星河里,李天方这个名字总能激起老戏迷们的热烈讨论。街边茶摊上,几位白发老者端着搪瓷缸子,总要争上几句:要说李豁子还是得听李天方的他那段丁郎认父的哭腔,能把人肠子都揉碎咯。您要是刚接触河南曲剧,不妨跟着这份指南,听听这位曲剧活化石的拿手好戏。

一、戏台人生里的三大经典

李天方最让人津津乐道的,当属《李豁子离婚》里那个歪嘴斜眼的丑角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这个戴着破毡帽、趿拉着布鞋的滑稽形象一登台,直接让曲剧从庙堂走进了市井巷陌。您别看扮相滑稽,李天方把个被封建婚姻摧残的可怜人演得入木三分,那声拖着哭腔的我的娘啊——能让人笑中带泪。

《丁郎认父》里的穷书生丁郎,则展现了李天方另一副面孔。寒窑认亲那场戏,他跪在雪地里唱足二十分钟,从悲愤到绝望再到认命的情绪转换,把梆子腔唱得百转千回。有老戏迷回忆,当年剧场里的手帕就没干过,散场时满地都是擤鼻涕的草纸。

说到《卷席筒》,李天方独创的滚钉板绝活堪称一绝。三米长的钉板说滚就滚,还要边滚边唱,既要保持唱腔稳定,又得让钉子恰好划破戏服却不伤皮肉。这手绝活现在年轻人都不敢轻易尝试,成了曲剧舞台上的活化石。

二、寻找经典的声音密码

想听原汁原味的李天方唱段,得学会在视频网站挖宝。在B站搜索李天方现场版,能翻出不少民间戏迷上传的珍贵录像。有个1987年洛阳工人文化宫的实况录像,画质虽模糊,但李天方那穿透力十足的嗓音,隔着屏幕都能震得人头皮发麻。

河南卫视《梨园春》栏目时不时会重播经典片段。每逢春节特别节目,导播总爱切李天方在1999年元宵晚会上的《李豁子劝妻》,那段带着河南方言韵味的念白,比现在的脱口秀演员还逗乐。

要是运气好碰上洛阳曲剧院复排经典,那可得早早去排队。去年重阳节在洛阳老城丽景门的惠民演出,78岁的李天方披挂上阵,唱完《卷席筒》后戏迷们硬是不让谢幕,加唱了四段才散场。

三、听得懂的曲剧之美

新戏迷入门不妨从《李豁子离婚》开始。这个充满市井气的故事,配上李天方活灵活现的表演,就像在看一部接地气的河南方言喜剧。注意听那些夹杂着豫西方言的念白,恁说这事咋弄嘞这类口语化的台词,都是李天方从洛阳老城茶馆里偷来的。

《丁郎认父》里的唱腔设计堪称教科书。特别是三起三落的拖腔处理,李天方用真假嗓转换模拟出哽咽效果,这种哭着唱的技法后来成了曲剧青衣的必修课。建议戴耳机细听,能清晰捕捉到他气息的微妙变化。

戏词里的学问也不少。《卷席筒》里一领破席裹忠良的典故,暗藏着河南人对包青天的地域情结。李天方在处理这些文白相间的唱词时,总会在雅言中掺入几句俚语,让阳春白雪接了地气。

如今的戏曲APP里,李天方的唱段播放量常年位居河南戏曲前三。有年轻网友留言:原以为曲剧都是咿咿呀呀的老古董,没想到李老师的戏比脱口秀还带劲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——当艺术家把生命灌注进角色,哪怕隔着屏幕,照样能让人笑着流泪。下次茶余饭后,不妨点开一段李天方,保准您会感叹:原来河南戏,这么得劲儿!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