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声探戏:刘荣的舞台人生与戏曲密码

寻声探戏:刘荣的舞台人生与戏曲密码

在西安易俗社古色古香的戏楼前,几位老票友的闲谈引起了我的注意。刘荣的《火焰驹》那叫一个地道!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开启了探寻这位秦腔名角的艺术密码之旅。

一、秦腔舞台的赤子之心

刘荣的从艺之路始于关中平原的乡间戏台。十二岁拜入秦腔名宿李正敏门下,每天凌晨四时对着渭河练嗓,冬练三九夏练三伏。师傅教他:秦腔要唱出黄土的厚重,吼出黄河的奔放。这份执着让他在1985年全省青年演员大赛中,以《打镇台》中王震一角摘得表演一等奖,从此在秦腔界崭露头角。

代表作《赵氏孤儿》里,刘荣塑造的程婴既有文人的儒雅,又带着市井的烟火气。当演到舍子那段时,他借鉴皮影戏的肢体语言,将父亲颤抖的双手化作无声的悲歌,每次演出都能让台下观众潸然泪下。

二、声腔里的文化基因

刘荣的唱腔深得西安乱弹真传,在《三滴血》中运用苦音腔,把晋信书的迂腐演绎得入木三分。他创新性地在传统【慢板】中加入关中方言的滑音,让哎——呀的拖腔带着麦浪般的起伏,这种土味唱法反而成了最地道的秦腔味道。

与京剧相比,刘荣的表演少了几分程式化的拘谨。在《游西湖》里,他踩着三寸高靴却能健步如飞,借鉴陕北秧歌的步法,把吹火绝技与肢体语言完美融合,每口火焰都仿佛在诉说李慧娘的冤屈。

三、传统艺术的当代打开方式

在短视频平台,刘荣的《铡美案》选段点击量突破百万。他亲自把关视频剪辑,要求必须保留秦腔老戏台的实景录音,要让年轻人听到麻雀在檐角啁啾,闻到后台的油彩味道。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,反而成了Z世代追捧的流量密码。

长安大剧院每月举办的后台探秘活动,刘荣总会示范勾脸技巧。他特意保留着1950年代的猪鬃眉笔,边画边讲解:包公的月牙不能太规整,要像渭河滩的残月才有沧桑感。这种沉浸式体验,让00后观众直呼比剧本杀还带劲。

在泾阳某小学的戏曲课上,孩子们跟着刘荣录像学唱《柜中缘》。他设计的手势游戏把云手山膀变成趣味体操,童声版的许翠莲来好羞惭飘荡在校园里。这种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保存,而是让秦腔活在当下的话语体系中。当手机铃声变成《火焰驹》选段,当抖音挑战赛出现秦腔手势舞,刘荣的艺术生命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