逢年过节听大戏!这些节日专属戏曲你听过吗?

逢年过节听大戏!这些节日专属戏曲你听过吗?

农历新年刚过,村口戏台子上的梆子声还萦绕在耳畔。中国戏曲与岁时节令的缠绵情愫,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每逢佳节,总有些老戏码在戏台上轮番登场,就像端午要吃粽子、中秋必赏月,这些戏曲早已成为节日的活日历。

**一、元月里唱不完的吉祥戏**

正月初五迎财神,徽班进京时带来的《财神跳加官》总能掀起庙会高潮。头戴金冠的财神爷踩着二尺厚底靴,手持天官赐福卷轴在台上一蹦三尺高,围观百姓争相去接洒落的金箔纸钱。到了元宵节,黄梅戏《夫妻观灯》里俏皮的彩旦踩着莲步,把花灯会的热闹演得活灵活现,至今安徽某些村落还保留着唱完观灯戏,才算出正月的老规矩。

**二、清明寒食的悲欢离合**

春寒料峭的清明时节,江南水乡的戏台上总会传来缠绵悱恻的昆曲唱腔。《白罗衫》里徐继祖夜审生父的戏码,伴着细雨纷纷更显凄婉。山西梆子班社则偏爱上演介子推的故事,老生悲怆的唱腔里,寒食禁火的古俗仿佛穿越千年。最特别的当属福建沿海,渔家儿女会在谷雨前后搬演《陈靖姑祈雨》,高亢的闽剧唱腔与震天锣鼓,祈求的不仅是甘霖,更是对自然的敬畏。

**三、月圆人圆听团圆戏**

八月十五的戏台必唱《唐明皇游月宫》,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的霓裳羽衣曲,让月宫仙子在云纱水袖中若隐若现。岭南地区的戏班则偏爱演《张羽煮海》,花旦踩着跷鞋扮龙女,与书生隔海对唱,海浪声与椰林沙沙作响浑然天成。豫剧《花打朝》里程咬金夫人大闹金殿的桥段,在中秋家宴后演出,总能惹得满堂喝彩。

**四、腊月里的封箱大戏**

小年夜的灶戏别有风味,黄陂楚剧《送灶神》里灶王爷变成白面书生,与灶王奶奶插科打诨,逗得准备年货的乡邻前仰后合。北方的戏班子腊月廿三封箱前必演《跳灵官》,十二位画着金脸的天兵天将手持钢鞭驱邪,戏台四周鞭炮齐鸣,硝烟中依稀可见老班主对着戏神唐明皇的神位三叩九拜。

当电子屏幕占据我们的生活,这些应时当令的老戏却像候鸟般准时归来。陕西华阴的老腔班子至今保留着端午演《钟馗捉鬼》要喝雄黄酒的规矩,温州鼓词艺人在冬至开书前必先祭拜祖师爷。这些流淌在节气里的声腔,何尝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?下次过节时不妨细听,那婉转曲调里藏着怎样的人间烟火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