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曲剧:在乡音俚语里,听见中原大地的回响

河南曲剧:在乡音俚语里,听见中原大地的回响

在河南乡间的老戏台上,一声清亮的咿呀划破晨雾,台下嗑瓜子的大爷猛地直起腰板,推着童车的大娘不自觉地哼起调子。这不是城市剧院里的西洋歌剧,也不是荧幕上的流行金曲,这是扎根中原沃土的河南曲剧,是能让河南老乡们瞬间挺直腰杆的乡音密码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腔

1926年洛阳东关火神庙的庙会上,几位踩着高跷唱小曲的民间艺人卸下木腿,第一次把高跷曲搬上戏台。这个看似偶然的举动,让河南曲剧完成了从街头杂耍到舞台艺术的蜕变。老艺人们用锄头把子敲打节奏,用纺车轱辘改制成月琴,把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编成戏文,硬是在黄土地上唱出了自己的腔调。

曲剧的唱腔里藏着中原百姓的生活智慧。《陈三两》中家住山东在临清的起腔,每个字都带着河南方言特有的滑音,像极了村头老井轱辘转动的吱呀声。《卷席筒》里苍娃哭灵的悲腔,把豫西调特有的带哭音发挥到极致,让台下观众跟着抹眼泪时,恍惚听见了自家院里飘来的唢呐声。

二、手机屏幕里的新戏台

当78岁的曲剧名家杨帅学在抖音直播间亮嗓时,评论区瞬间被中!真得劲儿!刷屏。年轻观众发现,这个爷爷辈的艺术家居然会跟着弹幕互动:刚才刷礼物的'洛阳老铁',我给你唱段《李豁子离婚》咋样?传统戏台与现代媒介的碰撞,让曲剧在短视频时代焕发新生。

郑州戏曲巷的网红茶馆里,曲胡与电子琴的混搭令人耳目一新。95后乐队把《风雪配》的经典唱段改编成民谣版,台下举着手机拍摄的年轻人跟着节奏晃头。这种不正经的改编,反而让更多都市青年记住了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的旋律。

三、戏比天大的传承

在禹州神垕古镇的百年戏楼上,老票友张大爷每周雷打不动来教戏。他总说:学曲剧得先学会'吃字',就像咱河南人喝胡辣汤,得把字头字尾都咂摸透了。跟着他学戏的孩子们,从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的拖腔里,品出了河南话的韵律之美。

曲剧名角刘艳丽收徒时有个规矩:先到黄河滩上练三个月嗓。她说:河风裹着黄沙往嗓子里灌,这才练得出黄河儿女的筋骨。年轻演员们在河滩上对着落日唱杀出了重围十八层,沙哑的嗓音里竟真透出几分刀光剑影。

夜幕降临时分,郑州人民公园的曲剧票友们又支起了场子。二胡声起,围观人群里穿汉服的姑娘和遛弯的大爷同时打起了拍子。这一刻,六百年的中原古韵与二十一世纪的城市脉搏,在咿咿呀呀的乡音里奇妙交融。当年轻主播把手机对准这群自发演唱的老人,直播间飘过一行弹幕:原来河南话唱戏这么好听!这或许就是曲剧最本真的模样——不需要华丽的戏服,不需要炫目的灯光,只要一句地道的河南腔,就能让中原大地的故事永远传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