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头大喇叭又响戏了!这些乡土小调才是咱老百姓的心头好

村头大喇叭又响戏了!这些乡土小调才是咱老百姓的心头好

夏夜七点,村口老槐树下准时响起咿咿呀呀的唱腔。李大爷摇着蒲扇往晒谷场走,王婶子端着饭碗就出了门,连村头小卖部门口的黄狗都竖起了耳朵——这熟悉的梆子声一响,半个村子的人准往大喇叭底下凑。您别看现在年轻人抱着手机不撒手,真要放起《打金枝》《穆桂英挂帅》,保管连穿开裆裤的娃娃都能跟着哼两句。

**一、十里不同音的庄稼戏**

早年间,各村戏班比麦子品种还多。80岁的赵家班班主眯着眼回忆。黄土地上的庄稼戏就像田埂边的野花,在方言土语里扎根,混着泥土香长成百般模样。

黄土高坡上吼的是秦腔,锣鼓镲钹震得窑洞嗡嗡响,《三滴血》里悲怆的拖腔能翻过三道梁;中原大地的豫剧带着麦浪的起伏,《花木兰》的唱词比麦芒还扎人心窝子;江南水乡飘来的越剧软糯,梁山伯那句贤妹妹我想你能酥了采菱姑娘的船桨;胶东半岛的茂腔拐着九曲十八弯,《罗衫记》里青衣的水袖甩出海鲜味的愁绪。

这些土生土长的戏码藏着庄稼人的活法:《墙头记》教人孝顺爹娘,《姊妹易嫁》劝诫莫嫌贫爱富,《借年》里透着饥荒年的苦中作乐。台上演的是帝王将相,台下品的是柴米油盐。

**二、晒谷场上的流动戏台**

如今村村通了大喇叭,乡间小戏有了新活法。张家庄的村支书老张有本点戏经:春耕放《李二嫂改嫁》鼓干劲,秋收看《王小赶脚》解乏累,腊月里《借亲》逗得满场哈哈笑。

流动放映队的三轮车驮着投影布走村串乡,幕布往祠堂墙上一挂,比二十年前草台班子的汽灯亮堂多了。后生们举着手机拍抖音,老太太跟着哼唱发快手,一段《小姑贤》能收获几百个红心。

红白喜事必请戏班子的老规矩倒没丢。东村嫁闺女要唱三天《龙凤面》,西屯老人过寿少不了《五女拜寿》,就连修族谱都要请《状元媒》讨彩头。这些浸着人情味的戏文,比电视里的选秀节目更牵动乡亲们的心。

**三、老戏骨遇上新把式**

马庄的泥腿子剧团最近火了。他们用俚语翻新《白蛇传》,让白娘子坐着三轮车游西湖;把扶贫故事编成吕剧小调,第一书记唱起了驻村干部下乡来;00后小花旦直播唱枣梆,打赏的火箭比庙会赏钱还多。

乡镇文化站的老式录音机旁,年轻人正在学用剪辑软件。他们给传统唱段配字幕,把老艺人即兴发挥的活口整理成电子剧本。您瞧,黄梅戏《打猪草》配上动漫特效,点击量愣是破了百万。

这乡土戏就像村头那口老井,看着不起眼,舀一瓢却清冽甘甜。当大喇叭又响起熟悉的弦索声,搬个小马扎往戏台前一坐,那滋味,可比捧着手机刷短视频带劲多了!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