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阳的戏台子:评剧声里听春秋

沈阳的戏台子:评剧声里听春秋

走在沈阳中街老胡同,青砖墙里忽然飘出一段清亮的唱腔:春季里风吹万物生,花红叶绿草青青...这熟悉的《小女婿》选段,正是评剧在沈阳街头最鲜活的注脚。作为关外戏曲重镇,沈阳的戏台子上流转着评剧、京剧、海城喇叭戏的声腔,但要说扎根最深、传唱最广的,还数那带着泥土芬芳的评剧。

一、评剧北迁的第二故乡

二十世纪初的沈阳城,茶馆酒肆里飘着大鼓书的弦音。随着闯关东的人流,发源于冀东的莲花落跟着逃荒艺人们来到奉天。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说唱艺术,在沈阳大西门的茶棚里遇见了知音——成兆才带着庆春班在此驻演,把单口说唱发展成有生旦净丑的舞台剧。奉天城的老少爷们发现,这种戏既听得懂唐山腔,又看得懂戏文里的家长里短,比昆曲京剧更接地气。

评剧在沈阳落地生根,竟开出别样花朵。韩少云、花淑兰、筱俊亭三位名角儿,在沈阳评剧院把《小女婿》《茶瓶计》《打金枝》唱成金字招牌。尤其是韩少云那口清脆甜润的唱腔,让评剧在东北黑土地上长出了韩派新枝。老沈阳人说,五十年代在小河沿露天剧场,韩少云唱《人面桃花》,能把树上的麻雀都引得忘了飞。

二、戏园子里的活色生香

沈阳戏曲舞台从来不寂寞。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夜夜爆满,虽然主打二人转,但压轴戏常是评剧名段联唱;北市老戏园每月逢五开锣,退休的票友们把《秦香莲》《花为媒》唱得有板有眼。最热闹当属正月里的庙会,皇寺庙前的露天戏台,评剧《杨三姐告状》一开唱,嗑瓜子的大娘、扛着糖葫芦的小贩都跟着哼起来。

在铁西工人村文化宫,每周三的评剧票友会雷打不动。65岁的张桂芬大妈年轻时是纺织厂宣传队台柱子,现在带着孙辈唱《金沙江畔》,她说:评剧调门儿不高,词儿又白话,小孩子学两遍就能上口。这种民间传承,让评剧在广场舞和短视频时代依然葆有生命力。

三、老腔新韵话传承

沈阳评剧院的排练厅里,90后演员王璐正在揣摩《孝庄长歌》的新唱腔。这部讲述清宫往事的新编历史剧,既保留评剧的叙事传统,又融入交响乐伴奏。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,但得让年轻人觉得好听。院长说这话时,手机里正播放着评剧院抖音账号的直播——年轻演员们穿着戏服唱流行歌曲,评论区里粉丝催更下一场《黛诺》选段。

在沈阳大学开设的评剧选修课上,00后学生们发现,戏曲程式化表演竟与动漫角色的招牌动作异曲同工。他们给经典剧目设计Q版人物,把《杨三姐告状》改编成说唱,让百年老戏在B站收获百万点击。这种破圈传承,或许正是评剧在新时代的生存智慧。

暮色中的沈阳故宫,飞檐斗拱映着评剧票友们的水袖轻扬。当《花为媒》的报花名穿越百年时光,在智能手机的外放喇叭里流淌,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便有了新的载体。评剧在沈阳,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活在百姓茶余饭后、街头巷尾的文化基因,是关东人用乡音讲述的中国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