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下的时光密码:听一曲老戏,知今夕何夕

【戏台下的时光密码:听一曲老戏,知今夕何夕】

咚锵——铜锣声穿透晨雾,村口老槐树下的戏台子又热闹起来。正在后台勾脸的张师傅突然停住笔:今儿个该唱《钟馗嫁妹》还是《白蛇传》?这问题让整个后台都安静下来,角落里传来老琴师沙哑的声音:二月廿三,该是谷雨前头,按老规矩得唱《牡丹亭》啊。

您是否也发现,那些穿梭在戏台前的老票友,总能在咿呀婉转的水磨调里掐准日子?这份对时间的敏感,就藏在戏台背后的阴历密码里。

一、戏台上的月相轮回

在智能手机还没出现的年月,老戏迷们自有判断时令的法宝。京剧《贵妃醉酒》里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唱词,暗合着满月当空的时节;越剧《追鱼》中鲤鱼精跃出碧波潭,总在春分后水温回暖的日子上演。戏班子的锣鼓点踩着二十四节气的鼓点,戏单子就是本活生生的农历黄历。

苏州评弹名家蒋月泉先生晚年回忆,每到农历三月廿八东岳庙会,城隍庙前的书场必要连唱三天《白蛇传》。白娘娘端午现形是定数,可这戏非得提前半个月开锣,留足日子让听客们准备雄黄酒。老人说着,从褪色的蓝布衫里掏出本巴掌大的黄历,纸页间还夹着四十年前的戏票。

二、后台的时辰哲学

走进任意一家百年戏楼的后台,都能在斑驳的砖墙上发现用朱砂画的简易月历。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衣箱师傅王伯透露,这些歪歪扭扭的符号藏着行当秘密:武戏要避开月晦日,旦角贴片最忌阴雨,逢着闰月还得给祖师爷多备三炷香。说话间,他利索地将一套点翠头面按农历日期排列,初一的凤冠要比十五的多两支珠钗。

去年重阳节,笔者在湖广会馆亲见有趣一幕:几位老生演员围着手机争论不休,凑近才知是在对照不同版本的电子黄历。现在年轻人用APP查日子,哪知道我们背戏码得看夏历?领头的老师傅掏出本民国三十七年的老黄历,这上头记着梅老板最后一次唱《霸王别姬》的日子,乙酉年腊月廿三,比公历足足晚了一个月呢!

三、今日戏码与时光密码

戏迷们不妨试试这个传统:清晨推开窗,先听枝头鸟雀啼了几声。若是喜鹊连叫七下,今天准是双日,适合听《西厢记》这类文戏;要是麻雀叽喳成片,单日该看武戏《长坂坡》。当然,这法子得配上老黄历才准——翻开泛黄的纸页,今日恰是壬寅年四月十七,宜观戏、会友,忌动土、远行。

下次当您打开戏曲频道,不妨先看看窗外月色。若是上弦月挂在天边,屏幕里多半正唱着《拜月亭》;待到月满西楼时,《贵妃醉酒》的曲牌就该响起了。这戏里戏外的时光密码,正等着您用耳朵解开。

此刻不妨起身泡壶茉莉香片,氤氲茶香里细听那胡琴声——今日戏单上写着《牡丹亭》,那园子里的杜丽娘,怕不是踏着谷雨的最后一滴春雨,来赴这场四百年的约会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