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在电波里的戏曲盛宴:这些节目让传统艺术活起来
藏在电波里的戏曲盛宴:这些节目让传统艺术活起来
清晨七点,收音机里传来悠扬的胡琴声,王奶奶在阳台上跟着哼唱《锁麟囊》;午休时分,白领小张点开手机APP,听着《牡丹亭》在工位上闭目养神;周末夜晚,三代人围坐电视机前,为《梨园春》里的少年擂主鼓掌叫好——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,勾勒出当代戏曲传播的真实图景。当传统艺术遇上现代传媒,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一、荧屏上的戏曲盛宴
河南卫视《梨园春》自1994年开播,用打擂台的形式让地方戏火遍全国。每周日晚黄金时段,豫剧、曲剧、越调轮番登场,农民选手与专业演员同台竞技。在某个特别的春节特别节目中,8岁小选手反串老生演唱《徐策跑城》,稚嫩的嗓音搭配老辣的做派,让评委席上的京剧名家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央视戏曲频道《空中剧院》则像座移动的戏曲博物馆。去年元宵节特别编排的南腔北调闹元宵专场,昆曲《游园惊梦》与秦腔《火焰驹》同台,水磨腔的婉转遇上黄土高坡的粗犷,这种打破地域界限的编排,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还能这么玩。
二、电波中的声音艺术
深夜打开收音机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戏曲故事》正在演绎评剧《杨三姐告状》。没有画面干扰,纯粹的声音艺术反而让听众更能体会白玉霜唱腔中的悲愤。主持人用讲故事的方式解读唱词,让00后听众小李第一次听懂了传统戏文里的忠孝节义。
地方电台各显神通:陕西戏曲广播用陕西方言讲戏,主持人会突然来段华阴老腔;苏州广播电台的《吴韵雅集》在播放昆曲时,背景音里总伴着评弹三弦的叮咚声。这种沉浸式的声音设计,让老戏迷感叹闭着眼都能看见戏台。
三、新媒体时代的破圈传播
B站跨年晚会上,裘派传人裘继戎的《惊·鸿》表演引爆弹幕。传统戏曲身段融合现代舞美,让这段7分钟的视频播放量突破3000万。评论区里,90后观众自发科普水袖功、踢枪等专业术语,形成独特的戏曲二次创作生态。
短视频平台上的戏曲网红更接地气:京剧演员果小菁用流行歌曲伴奏唱戏腔,黄梅戏演员程程将《女驸马》改编成职场故事。某越剧主播在直播间教观众甩水袖,竟带动戏曲道具销量增长200%,传统文化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进现代生活。
从收音机到手机屏幕,从剧场舞台到短视频平台,戏曲节目的演变史恰似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传统艺术在当代的N种生存方式。当00后开始在KTV点戏腔歌曲,当抖音特效出现戏曲妆容模板,我们突然发现:那些曾被认为老掉牙的艺术,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脉搏。下次换台时若遇见戏曲节目,不妨驻足片刻,或许能邂逅跨越时空的感动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