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媒与传统文化之间,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?
在传媒与传统文化之间,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?
当17岁的张雨晴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时,父母在饭桌上的争论清晰可闻。父亲认为播音主持就业前景广阔,母亲坚持戏曲传承是民族血脉。这场看似寻常的家庭讨论,折射出当代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困惑:我们该追逐时代浪潮,还是守护文化根脉?
一、职业舞台上的不同剧本
在杭州传媒学院2023届毕业生数据中,播音主持专业初次就业率达82%,而戏曲专业仅为63%。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传媒行业每年新增的5.8万个岗位需求与戏曲院团平均每省不足10家的现实落差。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李萌的日程表上排满商演和节目录制,而国家一级京剧演员王少华每年要奔赴30多个城市巡演才能维持剧团运转。
技能培养路径的差异更值得玩味。播音主持课程涵盖即兴表达、新闻写作、新媒体运营等现代技能,学生在大二就开始接触演播室设备。戏曲专业学生每天清晨6点雷打不动地练功,一个云手动作要反复打磨三个月。北京戏曲学院老教授常说:戏是磨出来的,主持是练出来的。
二、文化传承的两种维度
苏州评弹团团长周红在高校讲座时,总爱展示手机里珍藏的演出视频:台下银发如雪,台上水袖轻扬。这种代际传承的仪式感,在抖音主播林晓的直播间里以另一种形式延续——她用戏曲唱腔解说热点新闻,单场观看量突破200万。传统戏曲正通过新媒体找到年轻观众,而播音主持也在文化类节目中承担起普及传统的使命。
南京艺术学院近年开设戏曲播音跨专业课程,学生既要掌握京剧唱念做打,又要学习镜头前表达。这种融合创新让95后学员陈昊在省级电视台求职时,凭借《当青衣遇见提词器》的创意展示脱颖而出。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
三、选择背后的生命律动
浙江传媒学院心理辅导中心的档案显示,每年转专业申请中,28%的学生坦言当初选择时更多考虑现实因素。但在跟踪调查中,那些坚持本心的学生职业满意度高出42%。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曾分享,他在法学与播音之间的抉择时刻,是高中参加演讲比赛时握住话筒就心跳加速的感觉指引了方向。
上海戏剧学院有个凌晨四点半的练功房传统,戏曲系学生摸黑开灯时,常发现播音系的同学已在镜前练习表情管理。这种不约而同的坚守证明:真正驱动专业选择的,应该是内心那份按捺不住的热爱。就像梅兰芳大师说的:戏要常带三分生,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,才是抵御岁月漫长的铠甲。
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,选择本身就在创造新的可能。杭州某文创园里,播音专业毕业的短视频导演正在指导戏曲演员设计网络人设;北京胡同深处,京剧演员通过直播打赏筹集新戏制作经费。当00后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,当主持人穿着汉服播报新闻,我们终将明白:传承从不是简单的二选一,而是让每个灵魂找到最自在的表达方式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