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城墙根下听梆子声——探访亳州这家不普通的戏曲学校
老城墙根下听梆子声——探访亳州这家不普通的戏曲学校
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砖灰瓦间,总有一阵清亮的梆子声穿透晨雾。循着这声音拐进青石巷,白底黑字的亳州梆子戏曲传习所木匾映入眼帘。这里没有气派的校门,却藏着最地道的了州味。
**木楼梯上走下的老艺人**
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二楼,正撞见张凤鸣老师捧着紫砂壶往排练厅走。这位七旬老人是省级非遗传承人,晨课总是他先到。窗棂透进的阳光里,二十来个学生跟着他练云手,木地板上的影子晃动着,仿佛百年前科班练功的光景。
**戏服箱里的时光密码**
储藏室里堆着四十多口樟木箱,掀开泛黄的棉布,大红蟒袍的金线依然耀眼。最底层的箱子里藏着件褪色的青衫,领口针脚细密——这是五十年代老艺人李桂芳的手艺。现任校长李红霞说,每逢新学员入校,都要穿着这些老行头在古戏台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戏服贴着皮肉,才能懂什么叫血脉相连。
**夜市摊边的即兴舞台**
华灯初上时,学生们常去北门夜市练胆。卖羊肉汤的王老板早备好了条凳,食客们捧着海碗看学生们来段《打金枝》。梆子声混着烟火气飘散,有白领放下筷子跟着哼,也有老人抹着眼角说跟我奶奶唱得一个调。这种市井舞台,比任何考核都考验真功夫。
毕业多年的小赵如今在文旅局工作,他总说:在这里学的不是唱念做打,是怎么让老戏活在当下。传习所院里的石榴树年年结果,树下的石桌上,总能看到老少围坐改戏本的身影。当梆子声再次响起时,你会明白,有些传承不必惊天动地,只要那抹乡音还在巷陌间流转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