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,亳州人的戏匣子又响了——探寻这座皖北小城的戏曲密码

听,亳州人的戏匣子又响了——探寻这座皖北小城的戏曲密码

清晨的华佗广场,几位老人提着马扎围坐在梧桐树下,半导体收音机里传出高亢的梆子声。卖油茶的摊主老张跟着哼唱两句,手腕一抖,滚烫的茶汤划出漂亮的弧线。这座被中药香气浸润的古城,每个街角都藏着流动的戏曲密码。

一、老城墙根下的戏曲基因

亳州北关历史街区,青砖黛瓦间飘荡着独特的声腔。老茶客们说,这里的戏台比城墙砖还古老。三国时期,曹操在谯郡(今亳州)修建的百戏楼,曾汇聚天下优伶。元代亳州路总管张柔重建城垣时,特意在四座城门内修建戏台,让往来商旅在卸货歇脚时就能听戏。

亳州戏曲博物馆里,陈列着明万历年的戏文抄本,泛黄的宣纸上用工整小楷写着《古城会》唱词。博物馆馆长李学勤介绍,亳州至今保留着一村一戏班的传统,全市登记在册的民间剧团达47个,涡河两岸的村庄几乎都有传承百年的戏箱。

二、梆子声里的市井人生

在亳州人心中,淮北梆子戏是刻进DNA的乡音。这种起源于沙颍河流域的剧种,既有北方梆子戏的激越,又带着淮河儿女的柔肠。老戏迷王建国能模仿不同行当的唱腔:须生唱《反徐州》要像刀劈斧砍,青衣唱《秦雪梅吊孝》得似春雨缠绵。

药都大剧院每月初七的惠民戏场总是座无虚席。台上,梆子戏名家马玉华的水袖舞得满场生风;台下,药材商人们跟着板眼轻轻叩击紫砂壶盖。散戏后,观众们不急着离场,三五成群站在廊柱下讨论商林哥该不该原谅秦雪梅,仿佛戏里的爱恨情仇就是他们的家长里短。

三、当古老戏台遇见Z世代

华祖庵前的露天戏台,每周六晚都会上演古戏新唱。95后演员陈晓雯把抖音神曲改编成梆子戏,电子琴与笙箫同奏,LED屏上流动着水墨动画。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评论区里求戏词的留言刷了屏。

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,戏曲选修课成了爆款。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画脸谱,用3D建模复原老戏台,甚至把《华佗五禽戏》编成戏曲广播操。00后戏迷刘雨欣说:老祖宗的东西酷着呢,比流行歌带劲多了!

夜幕降临,花戏楼的飞檐翘角亮起轮廓灯,票友们自发组织的涡河夜戏正要开场。河水载着梆子声流向远方,岸边的茶摊飘来药膳香气。这座把戏曲当饭吃的城市,用六百年的声腔熬煮着独门文化汤剂,让每个驻足的人都能品出不同的况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