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亳州不迷路!这几个活色生香的戏曲打卡地,老艺人都说地道
来亳州不迷路!这几个活色生香的戏曲打卡地,老艺人都说地道
推开亳州城的朱漆木门,迎面飘来的不仅有药都特有的草木香,更有清亮婉转的戏腔在巷陌间流转。这座三千年的古城里,藏着不输专业剧院的戏曲秘境,今天就带你寻访那些让老亳州人挪不开脚的看戏好去处。
一、北关老街戏台:转角遇见百年戏魂
清晨八点,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青砖灰瓦,北关老街的露天戏台早已围满白发戏迷。这里不卖门票,全凭看官们往台前竹筐里掷几个铜板。鬓角花白的老艺人一开口,二夹弦特有的咿呀声穿透晨雾,围观的老茶客们跟着拍子轻晃藤椅,茶盏里的毛峰泛起涟漪。台下卖糖画的张大爷说:打光绪年间这戏台就在,角儿换了一茬茬,弦子声倒越来越透亮了。
二、花戏楼:在雕梁画栋间听梆子回响
涡河畔的花戏楼堪称亳州戏曲地标,这座康熙年间的古戏楼藏着三绝:青石柱上八仙过海浮雕栩栩如生,藻井穹顶的彩绘牡丹含露欲滴,最绝的是不用任何扩音设备,站在楼前石阶上听戏,连旦角的水袖拂过空气的沙沙声都清晰可闻。每月初八的梆子戏专场,老票友们总要提前两小时占座,就为听那一声穿云裂石的高腔。
三、魏武茶社:喝着亳菊听曲儿才是正经事
隐在白布大街的魏武茶社看似不起眼,推门却是另一番天地。二楼回廊里,红木八仙桌围成半月形,跑堂的提着铜壶穿梭添水。每周三下午的票友会,既有专业演员献唱,也欢迎茶客即兴登台。上次遇见位穿灰布衫的老先生,一段《穆桂英挂帅》唱得满堂喝彩,后来才知道是省级非遗传承人。配着亳州特产的雪菊茶,苦后回甘的滋味正应了戏里的人生百态。
四、华祖庵古戏苑:在药王庙前看人生如戏
华佗故居旁的戏苑总透着股药香,每逢节气交替必有祈福演出。最特别的是端午节的药戏,演员们头戴艾草冠,唱着祛邪避瘟的戏文,台下观众能领到特制的驱疫香囊。去年重阳节,亲眼见着九十高龄的郑奶奶登台唱《百寿图》,中气十足的模样让人恍惚看见时光倒流。
亳州的戏,是泡在药酒里的故事,是刻在砖雕上的唱词。当暮色染红涡河水,不妨循着咿呀的胡琴声钻进某条小巷,或许转角就能邂逅正在对戏的民间艺人。这座城市的戏曲魂,从来不在鎏金的剧院里,而在市井巷陌的烟火气中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