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味亳州丨巷陌深处听戏音:探访三处鲜活的戏曲江湖
【寻味亳州丨巷陌深处听戏音:探访三处鲜活的戏曲江湖】
老城区的青石板还泛着晨露,药行街的商贩刚支起摊位,这座被药香浸润千年的亳州城,骨子里却流淌着另一种韵律——街角巷尾冷不丁冒出的胡琴声,茶楼里飘出的梆子腔,总在提醒着路人:这里藏着个活色生香的戏曲江湖。
**1.花戏楼下听古调**
花戏楼西侧的老槐树今年又添了圈年轮。每周五傍晚,这座国保建筑褪去白天的肃穆,化身成天然戏台。五旬开外的张班主带着他的草台班子,在斑驳的砖雕影壁前支起家伙什。当第一声枣木梆子敲响,遛弯的大爷、纳鞋底的妇人、放学贪玩的学生便聚成半月形的人墙。这里不卖门票,但得赶早占位,常能听到《穆桂英挂帅》里辕门外三声炮的经典唱段,老戏迷们闭着眼打拍子,脚底把青砖都磨出了凹痕。
**2.北大院茶馆的夜场**
穿过白布街七拐八绕的巷子,挂着褪色蓝布帘的北大院茶馆最是刁钻。没有霓虹招牌,全凭门缝里漏出的二胡声引路。二十张八仙桌围成戏池子,跑堂的提着铜壶在人群里游走。当家花旦周玉凤的《西厢记》是镇店之宝,唱到碧云天黄花地时,前排穿灰布衫的老先生准会摸出块银元往戏台上抛——这是老亳州捧角儿的规矩。茶钱十元管够,但听客们往往待到打烊,就着月光哼着戏文回家。
**3.魏武广场的梆子擂台**
每月初八的魏武广场东南角,总会上演火药味十足的斗戏。来自三县一区的梆子戏班子轮流登台,七旬老生对阵少年武生,豫东调杠上沙河调。穿红棉袄的李大婶去年凭《打金枝》摘得戏状元,今年带着徒弟来守擂。观众席最热闹处总摆着几架三轮车,车斗里摞着板凳——这是周边乡镇戏迷的专属雅座。散场时三轮车铃铛响成片,倒比谢幕的锣鼓还喧闹。
晨起遛鸟的老人们说,亳州的戏魂都藏在市井褶皱里。那些挂着戏曲传承基地牌匾的剧院固然气派,但真要寻着活生生的戏味,还得往烟火深处去。就像北关老街口卖羊肉馍的赵老三说的:咱这的戏台子,砖缝里都能长出曲牌来。下回您来亳州,别光顾着逛花戏楼,往巷子深处走走,指不定转角就撞见个正在扮妆的崔莺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