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梁画栋藏乾坤:亳州花戏楼的戏里春秋
雕梁画栋藏乾坤:亳州花戏楼的戏里春秋
在亳州北关老街的烟火深处,矗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。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花戏楼,原是山陕商帮的会馆关帝庙,却因戏台的精妙绝伦被百姓唤作花戏楼。三百年时光流转,当人们仰头细看那些栩栩如生的木雕彩绘,仿佛能听见铿锵的梆子声穿透岁月而来。
**一、商帮文化孕育的戏曲圣殿**
康乾盛世的山陕商帮,在亳州经营药材生意如日中天。他们以关帝庙为载体,将晋商文化与皖北民风相糅合。主殿供奉的关公像,手持《春秋》的造型暗合着商人义利并举的处世哲学。当商贾们捐资修建戏楼时,特意将《三国演义》中桃园结义的场景刻于照壁,让忠义精神随着戏曲声声沁入市井。
**二、木作天工里的三国风云**
戏楼藻井堪称明清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。九层镂空藻井由108组榫卯精妙咬合,祥云纹饰间暗藏北斗七星。两侧出将入相门楣上,赵云单骑救主的场景以透雕技法呈现,战马鬃毛根根可见。最令人称绝的是台口《长坂坡》浮雕,张翼德横矛立马的瞬间,连战袍褶皱都暗藏动态。
**三、粉墨春秋中的世相百态**
清光绪年间的戏单显示,每逢正月十三关帝诞辰,连演七天《单刀会》《华容道》等关公戏。老艺人至今记得,当年用真刀真枪演绎《战宛城》时,刀刃相击的火星能溅到台下。更耐人寻味的是看台立柱上的渔樵耕读浮雕,暗喻着商帮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——台前唱的是金戈铁马,幕后藏着处世智慧。
**四、余韵悠长的文化密码**
1947年某夜,亳州城头炮火纷飞,一位老班主冒死抢出戏楼的唐明皇梨园谱木匾。如今当我们凝视戏台正中演古劝今的金字匾额,仍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。每逢农历二月初二,白发票友在青石板上清唱《空城计》,苍劲的唱腔与梁枋间的二十四孝图相映成趣,演绎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图谱。
这座占地3160平方米的古戏楼,既是建筑艺术的活化石,更是市井文化的基因库。当夕阳为万字锦窗镀上金边,恍惚可见昔日商贾、匠人、票友的身影在雕花阑干间重叠。他们用三百年的时光,将忠孝节义刻进木纹,让仁义礼智融入唱腔,最终铸就这座永不落幕的文化戏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