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戏楼传古韵一腔梆子唱江淮

百年戏楼传古韵一腔梆子唱江淮

在亳州老城北关的花戏楼街,一座飞檐翘角的古建筑静静矗立。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戏楼,见证了三百年来江淮大地的悲欢离合。每逢庙会时节,戏楼前的青石板上总会挤满翘首以盼的乡邻,他们在等那一声苍劲的梆子响彻云霄。

一、商帮筑就的梨园圣殿

清康熙年间,山西药商王璧带着关帝庙的图纸来到亳州。当他在涡河畔看见商船如梭的盛景时,当即决定在此修建会馆。山陕商帮的银子化作青砖黛瓦,三十余位徽州匠人精雕细刻,将《长坂坡》《空城计》的戏文刻在门楼上。戏台穹顶的藻井暗藏玄机,八面透雕的垂莲柱暗合八卦方位,让梆子戏的唱腔在涡河水面荡起涟漪。

二、梆子声里的江湖儿女

道光年间,亳州梆子戏名角小杨月楼在此连演七天《穆桂英挂帅》。老辈人至今记得,当女将策马冲阵时,戏台两侧的出将入相门帘翻飞如旗,雕梁上的赵云仿佛要跃马挺枪。那些年,盐商在包厢里谈生意,脚夫在廊柱下抹眼泪,商船伙计趴在墙头叫好,不同身份的人都在梆子声里找到了共鸣。

三、古戏楼的新生密码

2015年深秋,亳州梆子剧团在修缮后的戏楼重演《花打朝》。当老艺人程玉林甩出三丈长的水袖时,年轻人举着的手机屏幕亮成星河。非遗传承人李保田在后台展示着祖传的三换气唱法,抖音直播间瞬间涌入上万观众。如今的戏楼既保留着包铜门槛、万字格窗,也添了环绕音响和电子字幕,让传统戏曲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生。

花戏楼的晨钟暮鼓早已消散,但每到华灯初上,雕花门楼下的铜铃仍会随风轻吟。这座见证过商帮鼎盛、战火离乱的古戏楼,正以它特有的方式守护着江淮大地的文化基因。当年轻演员画上油彩登上戏台时,三百年前的雕梁画栋仿佛都活了过来,在梆子声里诉说着永不落幕的梨园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