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戏楼传古韵:亳州花戏楼里的梆子声腔

百年戏楼传古韵:亳州花戏楼里的梆子声腔

涡河之畔的亳州花戏楼,朱红门楣上声震云霄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戏楼,三百年来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戏曲传承密码。每当夜幕低垂,楼前八盏雕花宫灯次第亮起,悠扬的弦索声便穿越时空,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。

一、砖雕木刻藏戏韵

花戏楼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戏曲史。大殿藻井中央的蟠龙木雕口中悬垂的铜铃,在演员开嗓时会产生共鸣。台口处的长坂坡砖雕群像,赵云怀揣阿斗的英姿与戏曲《长坂坡》的剧情遥相呼应。后台粉壁上斑驳的戏班题记,记载着光绪年间永庆班在此连演《反徐州》三十场的盛况。

最令人称奇的是戏台两侧的出将入相门,门框上雕刻着十八组戏曲人物浮雕。生旦净丑各具神态,关公的青龙偃月刀、张飞的丈八蛇矛等兵器雕刻细致入微,连铠甲上的锁子甲纹路都清晰可见。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珍品,更是研究清代戏曲服饰的重要实证。

二、弦索梆腔唱春秋

花戏楼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亳州梆子戏。这种起源于明末的声腔艺术,融合了山陕梆子的高亢与淮北民歌的婉转。老艺人至今保留着唱戏先练气,气从丹田起的祖训,一段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辕门外三声炮唱段,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气息在胸腔共鸣的震颤。

梆子腔的伴奏乐器也别具特色。枣木梆子的清脆与坠胡的浑厚形成奇妙的和鸣,月琴演奏者时而用指甲拨弦发出金石之声,时而以指腹抹弦奏出流水之韵。2017年非遗展演中,老艺人王广超展示的连珠快板绝技,能在三分钟内变换十八种节奏型,令观众叹为观止。

三、古戏新声续传承

当代亳州梆子剧团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。新编历史剧《曹操献刀》中,编导巧妙融入亳州民歌元素,用呀嗬嗨衬词增强地域特色。青年演员李婉婷在《花打朝》中饰演程七奶奶,既保留了传统泼辣旦的表演程式,又加入现代肢体语言,让千年诰命夫人焕发新活力。

戏楼管理处推出的戏曲体验游项目颇受年轻人青睐。游客可以跟着艺人画戏曲脸谱,学习云手台步等基本功,甚至能登上古戏台体验《拾玉镯》的虚拟表演。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,2023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。

暮色中的花戏楼又响起熟悉的梆子声,这次是《对花枪》里姜桂枝的百句大唱段。74岁的传承人张凤鸣依然中气十足,他的唱腔穿过雕花窗棂,在涡河水面激起层层涟漪。这座百年戏楼正如同一部永不落幕的戏曲长卷,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魂代代相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