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韵:唱腔里的千年药都

亳州戏韵:唱腔里的千年药都

清晨的亳州老街,梆子声穿透青砖灰瓦的巷弄,二夹弦特有的高亢唱腔惊醒了屋檐下的白鸽。这座被药香浸润千年的古城里,戏曲不是舞台上的表演,而是街坊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生活记忆。

**古商道上的戏台春秋**

涡河码头的石阶还留着徽商船队的缆痕,当年药商云集的亳州城,七十二家会馆各自养着戏班。亳州梆剧在南北戏腔的交融中诞生,既有豫剧的激越高亢,又带着淮北小调的婉转缠绵。老药商们说,听梆子戏就像尝药材,苦中带甘的唱腔最能解思乡愁。康美中药城里,至今还能看见刻着戏班名号的古戏台横梁。

**草台班子的烟火气**

在十河镇周庄,八旬老人周德昌的戏箱装着半个世纪的江湖。褪色的蟒袍下压着1958年全省汇演的奖状,掉了漆的月琴琴柱上缠着医用胶布。二月二龙抬头,周家班要连唱三天大戏。说话间,老人抖开靛蓝布面的戏折子,泛黄的宣纸上用毛笔工整写着《华佗问诊》《曹操点兵》等亳州独有剧目。戏班里的年轻后生正在给唢呐调音,铜碗里浸泡着新采的芦苇哨片。

**巷陌深处有清音**

花戏楼广场的晨雾里,吊嗓子的声音此起彼伏。穿绛红唐装的票友们手持竹板,将亳州清音唱得百转千回。这种源自明代的曲艺形式,在药商宅邸的门楼间传承了六百年。非遗传承人李素云正在教孩子们九腔十八调,檀板轻敲间,白芍、亳菊的药名化作韵脚,连药斗子抓药的声响都被编进了节奏。

夜幕降临时,华祖庵前的露天戏台亮起灯笼。台上老生甩动三尺长髯唱华佗五禽戏,台下观众跟着哼唱帮腔,药膳摊飘来的当归香气里,千年戏韵正以最鲜活的模样生长。亳州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街巷间流淌的市井烟火,在药都人的一唱三叹中,续写着永不落幕的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