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戏台风云录:千年古韵里的梨园盛景

亳州戏台风云录:千年古韵里的梨园盛景

在曹操运兵道蜿蜒的砖石深处,在华佗故里飘荡的药香之间,亳州这座千年古城始终流淌着婉转的戏腔。当夜幕降临花戏楼,雕梁画栋间次第亮起宫灯,徽调与豫韵交织的声腔穿透时空,这座皖北重镇的戏曲基因正焕发着夺目光彩。

一、涡水两岸的梨园密码

亳州的戏曲血脉可追溯至东汉百戏。考古工作者曾在谯城区发掘出汉代乐舞陶俑,其衣袖翻飞的身姿与今日戏曲程式动作如出一辙。明万历年间,徽商沿涡河将青阳腔带入亳州,与本地梆子戏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沙河调。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山陕会馆戏楼落成,三层戏台可容百人同演,每逢庙会必有《长坂坡》《古城会》等三国大戏连演三天三夜。

亳州戏曲博物馆珍藏的清代戏折显示,光绪年间亳州城有固定戏班18个,流动戏班更达三十余个。老艺人中至今流传着亳州戏班过黄河,不用带行头的谚语,说的是清末亳州永庆班在山东演出时,仅凭唱功就让当地戏迷主动借出全套戏装的盛况。

二、古城新韵的视听盛宴

亳州大剧院每年春秋两季的芍花戏曲节已成行业标杆。2023年春季演出季,安徽省徽京剧院带来的新编历史剧《华佗传奇》采用全息投影技术,将五禽戏融入武打设计,药碾、银针化作舞台符号,让观众在3D特效中感受中医文化与戏曲美学的奇妙碰撞。

在花戏楼实景剧场,《曹操点兵》已成为必看剧目。演出巧妙利用地下运兵道遗址,当饰演曹操的老生演员一声众将官,随某来,两百名群众演员手持火把从地道鱼贯而出,刹那间星河倒悬,喊杀震天,将观众瞬间拉回金戈铁马的三国战场。

三、戏脉永续的当代图景

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戏曲非遗传承班,采用现代科班培养模式。00后学员李婉清每日清晨在曹操公园吊嗓时,总能看到老票友在旁默默跟唱。这种新老传承的场景,在亳州街巷已成寻常风景。当地文旅部门推出的戏曲地图小程序,能实时查询全市7个古戏台、23处戏曲茶座的演出信息。

华祖庵前的露天戏台每逢节气必有惠民演出,台下观众席特意保留着条凳与八仙桌的混搭格局。当《借东风》的胡琴声起,捧着药都药膳的外地游客与摇着蒲扇的老亳州人同席而坐,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市井画卷。

这座被药香浸润的古城,正以戏曲为媒,将文化记忆转化为鲜活的当代体验。当最后一缕余晖掠过花戏楼的砖雕雀替,戏台上的水袖又舞动了千年时光。在这里,每一声锣鼓都敲击着历史的回响,每一段唱腔都流淌着文化的基因,等待着每一位驻足聆听的知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