梆声悠远韵自长——探秘亳州传统梆子戏的戏脉春秋
梆声悠远韵自长——探秘亳州传统梆子戏的戏脉春秋
淮北平原的晨雾里,一声梆子响彻云霄。亳州梆子戏的传承人李凤山正对着涡河水吊嗓,粗犷的唱腔惊起芦苇丛中栖息的鹭鸟。在这片孕育过华佗、曹操的沃土上,一种带着麦香与药香的独特戏曲,已悄然传唱三百余春秋。
一、药都戏脉溯渊源
亳州梆子的根须深深扎在商业文明的土壤里。明清时期,山陕商帮沿涡河而下,晋中梆子腔随着商队的骡铃声传入亳州。药商们在药材交易之余,总爱在会馆里摆开戏台,山西梆子的铿锵之音与淮北民歌的婉转曲调渐渐交融。到了道光年间,本地艺人王金斗将方言俚语融入唱词,创造出九腔十八调的独特声腔体系,从此亳州梆子正式开宗立派。
这种交融在唱腔中尤为明显。旦角的花腔保留了晋剧的高亢激越,而生角的平腔则吸收了泗州戏的婉转悠扬。药都百姓最熟悉的《华佗悬壶》选段,开场一句五禽戏里乾坤转用梆子击出金石之音,尾音却化作涡河浪涛般的绵长拖腔。
二、文武场中见真章
亳州梆子的戏台暗藏玄机。老艺人都知道,武场伴奏讲究三梆定乾坤:开场梆、过门梆、收尾梆各有章法。司鼓张保成的手抄工尺谱里,记录着七十二种梆子点法,一套《长坂坡》的武打场面,梆子与堂鼓要打出金戈铁马的节奏。
文场乐器更显南北交融的智慧。主弦大弦形似板胡却装有蟒皮,演奏时弓毛需蘸松香,拉出的音色既保留北方梆子的苍劲,又带着江淮丝竹的柔美。2017年非遗普查时,在颜集镇老戏箱里发现的清代紫檀梆子,表面包浆中依稀可见历代琴师握持的指痕。
三、戏里戏外皆人生
在谯城区双沟镇,83岁的陈桂兰还能完整唱出《包公铡侄》的三十六个唱段。她年轻时跟着戏班走遍豫皖交界,记得每个村落的戏俗:有的村听包公戏要焚香净场,有的村唱《西厢记》需在台角摆上芍药。这些细节构成了一部活的民俗志。
如今的亳州梆子正在焕发新生。青年演员王雪梅将现代舞融入传统身段,在新编戏《芍花恋》中,她踩着梆子节奏演绎的花梆步,既保留了十字步的韵律,又增添了当代审美意趣。文化馆里的传习所,小学生跟着老艺人学唱《劝夫戒赌》,稚嫩的嗓音里延续着古老戏文的教化力量。
夜幕降临时,曹操公园的戏台又响起熟悉的梆子声。台下的老人们跟着梆点轻轻叩击膝盖,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这流动的遗产。当李凤山唱起《老子问道》的新编唱段时,涡河上的清风裹着千年药香,将梆子戏的声韵送往更远的时空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传统戏曲正以它独有的方式,讲述着永不停息的文化传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