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药都唱大戏细数亳州戏曲三绝

千年药都唱大戏细数亳州戏曲三绝

涡河两岸,药香伴着锣鼓声飘荡。在亳州这座千年古城里,戏曲艺术犹如老药铺里的古方,在时光中熬煮出独特韵味。当大幕拉开,三股迥异的声腔在皖北平原交织,编织出独属亳州的戏曲地图。

一、二夹弦:古黄河边的戏曲活化石

亳州谯城区双沟镇的老戏台上,二夹弦的胡琴声总在黄昏时分响起。这种用四胡伴奏的古老剧种,琴弓夹着两根马尾的独特技法,让乐声如泣如诉。老艺人说,这是明末清初黄河改道时,逃难的艺人们带来的弦索声腔。

《梁祝》《安安送米》的经典唱段里,旦角的水袖能甩出三丈白练,生角的髯口功堪称一绝。最妙的是夹板绝技——演员踩着三尺高跷,手持檀板边打边唱,宛若凌波仙子。2014年,这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时,老艺人们抚摸着祖传的檀板热泪盈眶。

二、淮北梆子:沙颍河畔的慷慨悲歌

当二夹弦在涡南浅吟低唱时,涡北的梆子戏正敲得震天响。亳州梆剧团的老团长还记得,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鹿邑巡演,三十里外都能听见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梆子声。这种融合了河南梆子与当地民歌的声腔,把皖北人的豪迈唱进了骨头里。

亳州梆子的武戏堪称一绝,《长坂坡》里的赵云能在三张叠起的方桌上鹞子翻身,《火烧战船》时,演员口含松香喷出三米火龙。最震撼的是砸夯调,八个武生齐唱时,连戏台木板都在震动,让人想起古谯郡操练兵马的金戈铁马。

三、清音戏:老街深巷的婉转清吟

在亳州北关历史街区,青石板路上常飘来清音戏的咿呀声。这种源自明清俗曲的坐唱艺术,像药都清晨的薄雾般轻柔。老票友们围坐在花戏楼前,三弦、琵琶、碰铃的合奏中,《白蛇传》的唱词如药香袅袅。

清音戏的九腔十八调藏着中药密码,《百草歌》里七十二味药材化作婉转唱词。老艺人在传授《华佗问诊》时总说:要唱出望闻问切的节奏,就像把脉时的手指起落。2017年亳州药博会开幕式上,这段唱腔让中外宾客听醉了。

夜幕降临,花戏楼的木雕在月光中苏醒。三弦声穿过白布大街的青砖灰瓦,二夹弦的胡琴在涡河水面荡起涟漪,梆子戏的余韵还在远山回荡。这些穿越时空的声腔,如同老药铺里配伍精妙的方剂,调养着古城的精神气血。当年轻演员接过祖传的檀板,我们听见文化血脉仍在亳州大地强劲跳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