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亳州的戏台子: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乡音
老亳州的戏台子: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乡音
在亳州老城的青石板路上,总能听见戏班子里飘出的胡琴声。这种声音像一根看不见的红线,串起了华佗故里千年的文化记忆。亳州戏曲的特别之处在于,它既带着中原文化的厚重,又融入了江淮流域的灵动,在皖北平原上开出一朵朵独特的艺术之花。
一、弦索声里的千年绝响
二夹弦的得名,源于其独特的两股马尾琴弦。这种始于清代的戏曲形式,在亳州沃土上生长出别样韵味。老艺人常说二夹弦的调门要像涡河水,弯弯绕绕却不断流,那婉转的拖腔里藏着黄泛区百姓的生存智慧。2017年,当最后一位能唱全本《大祭桩》的老艺人在谯城区离世时,他枕边还放着用了六十年的枣木梆子。
淮北梆子戏的高亢与二夹弦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戏曲的武戏堪称一绝,演员能在三张叠起的八仙桌上连翻十八个空心跟斗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亳州梆子剧团改编的《花打朝》进京演出时,程咬金摔盔的绝活让梅兰芳都起立鼓掌。如今在十八里镇,还能找到当年给戏班子打造铜盔的老银匠传人。
二、戏台下的烟火人间
在亳州乡间,看戏从来不只是娱乐。药商们把《华佗诊籍》改编成连台本戏,既为教化乡民,也为彰显行业规矩。涡河码头边的露天戏台,常演《薛凤英推磨》,这出讲述孝道的地方戏,让无数船工在卸货间隙抹眼泪。最有趣的是每年腊月的还愿戏,药铺掌柜们包场连演三天,戏台两侧总要挂满写着药到病除的红灯笼。
这些戏曲里藏着亳州人的生活密码。《陈州放粮》中包拯查案的唱段,暗合着亳州人讲究公道的地域性格;《小姑贤》里处理婆媳关系的智慧,至今仍是茶馆里老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就连骂人的俏皮话,也常化用戏文里的典故。
三、寻找戏曲的新生之路
谯城区文化馆的戏曲档案室里,保存着1953年的手抄剧本,泛黄的宣纸上还能看见当年老艺人用朱砂笔做的批注。这些珍贵的资料正在被数字化,年轻的研究者发现,某个失传唱腔竟与当地民歌的转调方式惊人相似。在夏侯小学,孩子们每周三下午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耍花枪,稚嫩的身影倒映在古戏楼的雕花窗棂上。
药都大剧院最近推出的沉浸式戏曲体验,让观众可以穿着戏服参与《牡丹亭》的片段演出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有网络主播把二夹弦的哭腔与流行音乐混搭,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。这些创新或许不够正宗,却让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夜幕降临时,曹操公园里又传来熟悉的胡琴声。几位退休教师组成的票友社,正对着华佗像排练新编的《芍花颂》。沙哑的唱腔混着草木清香,在星空下轻轻飘荡。这些扎根民间的艺术火种,或许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能诠释这座古城的风骨。当最后一缕琴音消散在晚风中,戏台两侧褪色的对联依然清晰可见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