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梨园小门寻访亳州童声戏韵

推开梨园小门寻访亳州童声戏韵

亳州老城墙根下,清晨总飘着咿咿呀呀的稚嫩唱腔。循着石板路上的回声走去,朱红门扉半掩处,一群束着练功带的孩子正在晨课。水袖翻飞间,古老的戏曲种子正在这座药都悄然发芽。

一、药都深处的戏曲苗圃

在亳州老城三圣庙街,青砖灰瓦的戏曲传习所已默默耕耘二十余载。这里没有现代化教学楼,但雕花窗棂间回荡着《穆桂英挂帅》的童声唱段。六岁的小学员王雨萌正跟着老师学走圆场步,脚尖点地的瞬间,鬓角的汗珠在晨光里闪烁。校长李凤鸣说:戏曲讲究童子功,孩子们骨头软,学起毯子功、把子功反倒比大人灵巧。

城北新区的新锐戏曲学校则另有一番气象。多媒体教室里,孩子们通过VR技术穿越到《牡丹亭》的戏台,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纠正身段姿态。但传统功课毫不松懈,晨起吊嗓、午习身段、暮诵戏文的节奏,与二十年前别无二致。

二、唱念做打里的成长密码

在谯陵路小学戏曲社团,十岁的张子轩刚结束《空城计》选段排练。这个曾经腼腆的男孩,如今站在戏台上眼神清亮。学戏后他变得自信了,连数学课上发言都积极了。班主任发现,戏曲训练带来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精气神的蜕变。

周末的曹操公园里,总能看到戏曲学校的孩子们在八角亭练功。旋子、抢背、吊毛,这些让家长揪心的动作,小演员们做得行云流水。戏剧教师周婉秋说:戏曲功夫讲究形神兼备,孩子们在疼痛中学会坚持,在重复里磨炼心性。

三、古艺新芽的传承之道

非遗传承人陈培德每周三都会到幼儿园教戏歌。他把《花木兰》唱段改编成童谣,孩子们拍着手学谁说女子不如男。在陈老看来,传承不是复制,要让戏曲活在孩子的笑声里,而不是供在博物馆中。

今年的药交会开幕式上,少儿戏曲联演成为最大亮点。小演员们用稚嫩嗓音唱响二夹弦,传统唱腔里透着清新朝气。台下年轻父母举着手机录像,评论区有人留言:原来亳州戏可以这么酷!

华灯初上时,戏曲学校的排练厅依然亮着灯。镜前的身影尚显稚嫩,但一板一眼已见风骨。这些在药香与戏韵中成长的孩子,正用童声续写着千年戏曲的当代篇章。当水袖掠过亳州的晨昏,我们听见传统文化生根的声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