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迷带你探秘亳州慢板梆子戏的压箱底剧目

老戏迷带你探秘亳州慢板梆子戏的压箱底剧目

在亳州古城的老茶馆里,总能看见几位鬓发斑白的老者闭目打着拍子,他们口中哼着悠扬婉转的调子,那正是流传了三百余年的慢板梆子戏。这种发源于涡河岸边的独特戏曲形式,既有北方梆子戏的铿锵,又带着淮北平原特有的绵长韵味。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老艺人们的记忆,探寻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的经典剧目。

一、老艺人的戏包袱

在亳州梆子剧团的后台,82岁高龄的刘长海老先生正对着妆镜勾脸谱。他颤巍巍的手握笔却异常稳健,一边画着《包公赔情》里的月牙纹,一边念叨:这出戏里的包公可不像开封府里那般威风,面对嫂娘的眼泪,那唱腔得转九道弯,把铁面下的柔情都揉进唱词里。

老艺人们的记忆里,常演常新的《打金枝》最见功夫。郭子仪之子郭暧怒打升平公主的经典桥段,演员要在三米长的水袖里耍出十八种花样,既要表现驸马的愤懑,又得顾及皇家威仪。这种独特的甩袖不甩脸的表演程式,正是亳州慢板梆子区别于其他梆子戏的精髓所在。

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武打场面则藏着大学问。老武生王德发说起年轻时在城隍庙戏台演出的经历,眼睛发亮:穆桂英的靠旗要甩成北斗七星状,长枪花得让缨子转成红云,这些绝活都是师父用竹板子打出来的。

二、藏在乡音里的文化密码

亳州慢板梆子的剧本里,处处可见皖北民俗的印记。《小姑贤》中婆媳斗智的幽默对白,夹杂着管乎(可以)、白慌(别急)等方言俚语,让台下观众会心一笑。这出源自清代亳州真人真事的家庭伦理剧,至今仍在乡间红白喜事上频频上演。

在《借年》这出悲喜剧里,除夕夜穷书生冒雪借粮的唱段,巧妙融入了亳州民间的送穷习俗。演员每唱到雪花那个飘,北风那个紧时,老戏迷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打起梆子点,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,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场域。

最具地方特色的是《药都传奇》,这出民国时期创作的剧目,将华佗故里的中药文化融入戏文。剧中白芍仙子的唱段,用七十二味中药名连缀成词,既是药都亳州的活广告,也是中医药文化的艺术呈现。

三、古调新弹的传承之路

在亳州三中戏曲社团,孩子们正在排练改编版《花木兰》。指导教师李芸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配乐结合,木兰替父从军的唱段里加入了电子梆子的新元素。得让年轻人觉得这不是老古董,而是能跟着哼的流行调。她如是说。

非遗传承人张建国带着团队走遍涡阳、蒙城,收集散落民间的老剧本。他们在利辛县发现的手抄本《韩琪杀庙》,填补了该剧目传承谱系的空白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几位老票友还能完整唱出失传已久的反调慢板。

当地文旅部门打造的夜游花戏楼项目,让百年戏楼重现光彩。每周五晚,游客可以边品亳菊茶,边欣赏《秦香莲》《抬花轿》等经典折子戏。古戏台两侧新装的LED屏幕,实时显示着唱词字幕,让年轻观众也能听懂戏文深意。

夜幕降临时分,华灯初上的北关历史街区传来悠扬的梆子声。老茶馆里的铜茶壶冒着热气,台上的演员水袖轻扬,台下的观众跟着拍子轻轻跺脚。这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剧目,正以新的姿态在药都大地传唱。当90后的网红票友用直播平台唱起《对花枪》,屏幕那头天南地北的留言里,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