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人学戏指南:这些地方藏着原汁原味的戏曲课堂
亳州人学戏指南:这些地方藏着原汁原味的戏曲课堂
在亳州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,时常能听见悠扬的戏腔穿透街巷。这座浸润着千年药香的古城,骨子里还流淌着戏曲的韵律。想学正宗的亳州戏曲?跟着这份指南,带你找到那些藏在市井深处的戏曲课堂。
一、文化馆里的非遗传承班
亳州市文化馆每周三下午都飘着独特的二夹弦唱腔,这里是省级非遗亳州二夹弦的传承基地。72岁的传承人李凤云手把手教年轻人甩水袖的秘诀,她说:唱戏讲究气沉丹田,就像咱亳州人炮制药材要掌握火候。课程表上不仅有唱腔教学,还有戏曲脸谱绘制体验,最近刚结业的学员王慧,已经能在社区晚会上表演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。
二、校园里的戏曲少年团
谯城区丹华小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——三百名学生齐练戏曲基本功。这所安徽省戏曲进校园示范校开设了梆子戏兴趣班,音乐老师陈建军把传统唱词改编成童谣:白芍花开三月天,华佗故里把药研...。课桌上随处可见学生自制的纸质髯口,走廊里挂着孩子们创作的戏曲主题剪纸,连校运动会入场式都变成了各剧种的行当展示。
三、市井深处的草台班子
穿过北关历史街区的老茶馆,总能遇见几个票友在切磋淮北梆子。经营药材生意的赵老板每周六雷打不动到花戏楼广场吊嗓子:做生意要讲诚信,唱梆子得亮真嗓。汤王大道旁的社区活动室藏着个银发戏曲社,73岁的社长周玉兰能用三种剧种唱《白蛇传》,最近正带着孙子辈的学员排练新编梆子戏《华佗问诊》。
从文化馆的朱红大门到市井巷陌的烟火气,亳州的戏曲传承从未间断。药都大地上,老艺人的褶子戏服与少年的云手起势交相辉映,勾勒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脉络。当你在老街转角听见那声熟悉的咿呀——,不妨循着戏韵,推开某扇虚掩的木门,或许就能遇见属于你的戏曲课堂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