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根亳州戏曲:在这座千年药都人人都能唱两句
寻根亳州戏曲:在这座千年药都人人都能唱两句
在亳州街头巷尾,二夹弦的悠扬唱腔总是不期而遇。这座以药材闻名的古城,骨子里却流淌着戏曲的韵律。从花戏楼雕梁画栋间的戏文故事,到涡河岸边晨练老人的即兴唱段,戏曲早已融入亳州人的日常生活。若想在这里学戏,倒不必刻意寻找,转角处或许就能遇见师承。
一、专业院团里的传承密码
亳州戏曲艺术学校的老戏楼里,清晨五点就能听见童子功的练嗓声。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戏曲殿堂,至今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。二夹弦非遗传承人李景芝每周三都会带着她的檀板前来授课,学生们要先用三个月时间单练《梁祝》中的一句十八相送到长亭,直到每个气口都带着药都特有的苍凉韵味。
市梆剧团的后台藏着亳州戏曲的活态密码。每到演出季,学员可以跟着剧团服装师学贴片子,看老琴师如何调试坠胡的蟒皮。青年演员张晓磊说,他在这里学到的第一课不是唱腔身段,而是如何用古井贡酒润开清晨的嗓子。
二、市井巷陌间的戏曲学堂
白布大街的晨光里,72岁的王凤英带着她的戏友准时开嗓。这群退了休的药商组成的芍花剧社,最擅长把药材知识编进戏文。他们自创的《华佗问诊》选段,把二十八脉象化成二十八种唱腔,连省里的专家都来取经。
华祖庵旁的戏曲茶座是夜游亳州的必到之处。花戏楼传人周玉昆在这里开设的即兴教学,让游客也能体验七分念白三分唱的亳州特色。最妙的是茶博士送上的药茶,会根据客人学的戏种调整配方——学梆子配决明子清火,习二夹弦则加黄芪补气。
三、创新土壤中的戏曲新生
谯城区文化馆的数字戏曲工坊里,00后们正在把传统唱段改编成电子音乐。非遗办主任李梅惊喜地发现,当二夹弦遇上电子合成器,竟能演绎出令人落泪的《亳州十二时辰》。这些新编曲目在抖音上获赞百万,让古老戏种焕发新生。
古井酒文化博览园里的沉浸式戏曲体验,开创了闻着酒香学唱腔的新模式。游客穿着汉服穿行在明窖池间,跟着AI全息投影的虚拟老生学走台步。最受欢迎的是酒后吐真言环节,微醺状态下唱出的《借东风》,竟意外地贴近古人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意境。
在这座被药香浸润的古城学戏,收获的不仅是技艺。当你在曹操运兵道里听见穿越千年的回声,在华祖庵前触摸到草木皆药的灵性,才会真正懂得亳州戏曲里那股独特的药性——既有医治心灵的温补,也有破除陈规的猛剂。或许正如老艺人们所说:在亳州,不会唱戏的人,总归少懂得三分这座城的真心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