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戏谯城:亳州老城里的戏曲烟火气
**寻戏谯城:亳州老城里的戏曲烟火气**
在亳州谯城区的街巷深处,总藏着些意想不到的“戏曲彩蛋”。这座浸润着药都烟火气的古城,不仅以中药材闻名,更有一群痴迷戏曲的老少爷们,把梆子腔、二夹弦的调子融进了市井生活。若想感受这份独属谯城的韵味,不妨跟着本地戏迷的脚步去“挖宝”。
**花戏楼:听戏得配牛肉馍**
外地人总爱挤到花戏楼前拍那对“悬雕门神”,但谯城的老戏骨们更惦记楼里飘出的梆子声。每周五晚七点,花戏楼西侧的露天戏台准时亮灯,亳州梆子剧团的老角儿们甩着水袖登场。台下条凳上嗑瓜子的老人会告诉你:“听《穆桂英挂帅》得配老张家刚出炉的牛肉馍,那才叫得劲!”散场后拐进白布大街,巷尾卖油茶的刘婶还留着热乎的炉子,三两句闲聊间,说不定能打听到下周哪个草台班子要来。
**魏武广场的“野生戏台”**
比起正儿八经的剧院,谯城人更爱魏武广场树荫下的热闹。每天清晨天蒙蒙亮,挎着二胡的老李头就和票友们占好了东南角的石桌。这边拉《朝阳沟》选段,那边唱《花打朝》的梆子,混着太极拳的伴奏竟意外和谐。若是运气好,还能撞见穿绛红戏服的民间艺人即兴来段“谯城清音”,那婉转的拖腔能勾得晨练大妈忘了拍腿的节奏。附近推车卖糖糕的摊主常年备着小马扎——总有过路歇脚的听着听着就入了迷。
**药王庙会上的戏比药香**
农历九月的华佗诞辰庙会,才是谯城戏迷的狂欢节。药行老板们捐钱请来的大戏连唱七天,北关历史街区临时搭起的戏台前,板凳能从仁和街排到爬子巷。去年泗州戏名家孟影的《拾棉花》在这儿连演三场,挤不进去的人干脆蹲在隔壁药铺的台阶上,就着当归黄芪的香气听戏。散场时顺着人流往南走,撞见挑担卖“戏文糖画”的手艺人,花五块钱能得个关公大刀造型的麦芽糖,甜脆里还带着戏台上的余韵。
**小贴士:**
1.谯城区文化馆每月第一个周末有惠民戏曲专场,可关注门口布告栏的手写海报
2.青云街“老曲茶馆”提供戏服体验,老板娘会教外地客人甩翎子功
3.冬季夜戏多在室内,推荐汤王温泉剧场,泡着温泉听梆子戏别有一番滋味
走在谯城的青石板路上,冷不丁就会与一段戏文相遇。可能是早点铺蒸腾的热气里飘来的一句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,也可能是古玩店老板擦拭铜器时哼的“辕门外三声炮”。这里的戏曲从不在玻璃展柜里供着,而是混着牛肉汤的热乎气,生生不息地活在街头巷尾。(文/亳州老戏迷王振华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