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亳州人的戏匣子:梆子声里听尽千年悲欢
老亳州人的戏匣子:梆子声里听尽千年悲欢
清晨六点的白布大街,梆子声穿透薄雾。茶馆门口支着煤炉子炸油条的老张头,手里的长筷子跟着锣鼓点敲打铁锅边,锅里的油星子溅出梆子戏的节奏。这是亳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晨曲——在油盐酱醋的烟火里,总掺着二夹弦的婉转与豫东调的铿锵。
一、涡水汤汤传戏韵
曹操故里的土地下埋着三国的金戈铁马,这些故事在亳州戏台上活成了另一副模样。华祖庵前的露天戏台,包公审陈世美的唱段里藏着华佗麻沸散的传奇;花戏楼的砖雕上,关公战长沙的浮雕映着台下《单刀会》的唱念做打。老辈人常说:药都的甘草治百病,亳州的梆子解千愁。
北关历史街区的青石板见证过特殊的传承:药商们清晨在城门洞里吊嗓子,把当归、白芍的吆喝声揉进梆子腔,硬是把药材名录唱成了《百草调》。这种混杂着药香的老调,至今仍在江宁会馆的戏楼里飘荡。
二、梆子声里说春秋
亳州梆子戏班有句行话:七分锣鼓三分唱。在道德中宫的庙会上,七旬老艺人王保山击打枣木梆子,能把《穆桂英挂帅》的鼓点敲出七十二种变化。他总说:这梆子声是涡河的水纹,得打出九曲十八弯的劲儿。
青云街的夜市最是热闹处。三轮车围成的露天剧场里,《朝阳沟》银环的唱段刚起,卖牛肉馍的摊主就接上栓保的戏词。食客们啃着焦香的膜,脚底板跟着弦子打拍子,油汪汪的嘴角挂着戏文里的悲欢离合。
三、古戏新声话传承
谯望楼的灯光秀下,一群穿汉服的00后正在排练新编梆子戏《华佗》。领头的姑娘把CT机唱进戏词,老戏迷起初皱眉,听到望闻问切今犹在,仁心仁术万古传时,核桃般的皱纹里绽出笑意。古戏楼装上了全息投影,华佗的虚拟影像与真人演员同台,演绎跨越千年的医者对话。
在汤王温泉度假村,游客们泡着芍药汤,听着改编成轻音乐的梆子调。雾气氤氲中,有位老者忽然亮嗓,一段原汁原味的《花木兰》惊得池中水波荡漾。年轻人们举着手机录像,评论区瞬间刷满这才是亳州味。
夜幕下的亳州城,魏武大道高楼的霓虹与北关老街的红灯笼交相辉映。清风楼戏院散场的人流中,鬓角花白的票友教孙女用抖音直播梆子戏,小姑娘的戏腔混着电子音效,在涡河的水面上荡开新旧的涟漪。千年药都的戏曲基因,正以最鲜活的方式,在街巷阡陌间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