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爱少儿戏曲班探班记:传统艺术如何圈粉10后
博爱少儿戏曲班探班记:传统艺术如何圈粉10后
在街舞、编程、乐高兴趣班遍布商场的今天,我却在老城区的梧桐树影里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存在——博爱少儿戏曲班。推开仿古木门,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孩童正在咿呀开嗓,水袖翻飞间,恍如穿越时空。
**第一幕:当昆曲遇上儿童画**
教室墙上挂满《牡丹亭》人物卡通画,杜丽娘的发髻上停着彩虹蝴蝶,柳梦梅手持的柳枝变成了棒棒糖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贯穿整个教学:老师用动画拆解云手动作要领,把生涩的曲牌编成童谣,甚至允许孩子在传统戏服上点缀自己喜欢的纹样。8岁的朵朵悄悄告诉我:我的嫦娥姐姐裙摆绣了宇航员,老师说这叫'古今对话'。
**第二幕:唱念做打里的成长密码**
在基本功训练区,看到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台步七步半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步法,既要保持上身平稳,又要走出韵律感。6岁的阳阳最初总同手同脚,现在已能踩着鼓点走出漂亮的弧线。戏曲讲究'童子功',但更要让孩子感受形体之美,教学总监李老师说着,扶正一个孩子的山膀姿势。令人惊喜的是,家长反馈孩子学习后,不仅体态变挺拔,连写作业时的专注力都提升了。
**第三幕:小戏骨的大舞台**
每月末的汇报演出是最热闹的时刻。孩子们在专业戏台上表演《小放牛》《柜中缘》等折子戏,稚嫩的唱腔里透着认真。化妆间里,家长变身妆造师,按照明代容妆给孩子描眉点唇。看着这些穿梭在粉墨世界的孩子,忽然明白戏曲教育不是要培养名角,而是在叩击兰花指间传承文化基因。结课时,每个孩子都会收到特制的通关文牒,上面盖着他们学过的戏曲行当印章。
夕阳斜照进院子时,正逢孩子们在排演新编戏《孙悟空写作业》。金箍棒变成钢笔,筋斗云化作书包,传统程式融入现代童趣。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模样——既有规矩方圆,又容得下天马行空的想象。离开时听到两个小武生在争论:我的马鞭比你的金箍棒厉害!才不是,我的跟斗能翻到外太空!童言稚语中,戏曲的种子正在发芽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