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乐市戏曲班全揭秘:传统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

**博乐市戏曲班全揭秘:传统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**

在新疆博乐市,有这样一群人——他们或清晨吊嗓,或深夜练功,身段与唱腔里藏着对传统戏曲的执着。近年来,随着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推进,博乐市的戏曲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景线。今天,就带大家走进这些藏于市井的戏曲课堂,看看他们如何让百年戏韵焕发新生。

**一、梨园新芽:青少年戏曲传承班**

在博乐市文化馆二楼,每周六上午总能听到稚嫩的童声唱着《谁说女子不如男》。这里是丝路小梨园少儿戏曲班,专为6-15岁孩子开设。负责人艾克拜尔老师原是新疆曲子戏演员,他独创的手势记忆法让零基础的孩子三个月就能完整演绎折子戏。今年春节,班里12名小学员穿着特制的缩小版戏服登上市春晚,萌态十足的表演视频在本地朋友圈刷了屏。

**二、票友之家:中老年戏曲研习社**

老姐妹们注意眼神!这出《穆桂英挂帅》讲究的是英气...在青得里街道活动中心,63岁的王秀兰正带着20多位银发学员排练。这个自发组织的戏曲社成立已有8年,成员们不仅研习京剧、秦腔,还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融入唱腔。去年他们自编的《边塞新韵》在自治区文艺汇演中拿奖,道具箱里还珍藏着那面绣着胡杨纹样的获奖锦旗。

**三、专业培养:艺校戏曲定向班**

博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戏曲表演专业,堪称本地戏曲人才的黄埔军校。教室里,来自伊犁的哈萨克族学生阿依波力,正跟着河北聘请的京剧武生老师练习旋子。这个特色班级采用非遗传承人+院校教师双导师制,学生既要学戏曲程式,还要掌握现代舞台技术。毕业生古丽米热刚被乌鲁木齐剧院录用,她说:在戏校三年,把冬不拉弹奏技法和京剧念白结合,成了我的绝活。

**四、社区戏台:把课堂搬到市集**

最接地气的要数红星社区戏曲班。每到巴扎日,老师就带着学员在集市空地支起流动戏台,演完《三岔口》现场教学甩水袖。负责人马建国说:有次卖馕大叔跟着比划,现在成了我们固定龙套演员。这种开放式教学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,有位上海戏迷专程来体验,直呼比专业剧院更有味道。

**五、特色课程:当戏曲遇见现代**

新兴的戏曲+跨界工作坊正受年轻人追捧。博尔塔拉影剧院开设的戏曲身段健身课,把云手、台步编成燃脂动作;私人工作室霓裳戏阁推出戏曲妆造体验,维吾尔族姑娘阿孜古丽在这里学会了贴片子、点翠头面,她说:化上貂蝉妆发自拍,点赞量比日常高十倍!

夜幕降临时分,路过博乐河畔,常能听见此起彼伏的练嗓声。从文化馆专业课堂到街角自发组织的戏迷聚会,传统戏曲正以各种形态在这座西北小城生长。正如市非遗中心负责人所说:博乐的戏曲班不仅是技艺传授地,更是各族群众文化交流的会客厅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,这里会走出属于新时代的博乐戏派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