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白采茶戏:千年茶香里飘出的天籁之音
博白采茶戏:千年茶香里飘出的天籁之音
细雨蒙蒙的春日清晨,博白县龙潭镇的茶山上飘来一阵清亮的唱腔。采茶女手中的竹篮尚未装满新芽,山野间早已回荡起《十二月采茶》的婉转曲调。在这片孕育了千年采茶文化的土地上,采茶戏不是简单的舞台艺术,而是融进茶农血脉里的生命律动。
一、茶山深处的千年回响
博白采茶戏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茶马古道时期。茶农们在云雾缭绕的六万大山间劳作时,将采茶动作与客家山歌巧妙融合,创造出独特的茶篮灯表演形式。清代县志记载,每逢谷雨时节,采茶灯舞遍及乡野,老幼皆能吟唱。
这种扎根民间的艺术形式,在传承中形成了九腔十八调的独特音乐体系。表演者手持茶篮、彩扇,以矮子步模拟采茶动作,唱腔既有客家山歌的悠扬,又融入了桂南八音的灵动。80岁高龄的非遗传承人李开基回忆:我们小时候学戏,师傅要考'听雨辨茶'的功夫——闭着眼睛听雨打茶山的声音,就能唱出对应的采茶调。
二、戏韵流芳的经典之作
《十二月采茶》堪称博白采茶戏的活化石。这出传统剧目以月令为序,将采茶、制茶、贩茶的劳动场景化作十二段唱词。其中三月采茶茶叶新,茶树脚下结成亲的唱段,巧妙地将采茶动作与婚恋故事交织,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。
《茶山情缘》则是新编剧目的代表作。该剧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,创新性地加入现代舞蹈元素。剧中双人采茶舞将茶农的劳作姿态升华为艺术语言,2019年在东盟文化艺术节上演出时,越南艺术家惊叹:原来采茶动作可以这么美!
在《茶娘》这出悲喜剧中,表演者需在20分钟内完成12种唱腔转换。当家花旦黄美玉的表演被戏迷形容为七分茶香三分泪,她演绎的茶娘送夫贩茶场景,让观众仿佛闻到隔世茶香。
三、氤氲茶香中的文化密码
博白采茶戏的乐器配置独具匠心。主奏乐器勾筒用百年油茶木制成,其音色清越如茶汤流淌;茶锣的铸造需掺入茶末,敲击时能散发淡淡茶香。这种通感艺术让观众在听觉、嗅觉中完成审美体验。
新生代传承人正在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。90后演员陈晓婷将采茶戏与流行音乐结合,创作的《茶山新韵》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。她说:我们要做的是让古老茶戏像普洱茶一样,越陈越香又历久弥新。
在博白茶文化节上,来自瑞士的茶商皮埃尔看完采茶戏表演后感慨:我尝过这里的三月白毫,但今天才真正品出了茶叶里的歌声。
夜幕降临时,龙潭镇的古戏台再次亮起灯火。当熟悉的哎呀来~唱腔响起,台下白发老人跟着轻声哼唱,孩童举着手机记录光影。千年茶戏在新旧交融中焕发生机,恰似六万大山上的茶树,年年吐新芽,岁岁发新枝。这萦绕在茶山云雾间的天籁之音,早已超越戏曲本身,成为一方水土最动人的文化胎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