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白采茶戏:桂东南山野里飘出的茶香雅韵
博白采茶戏:桂东南山野里飘出的茶香雅韵
在桂东南连绵起伏的茶山深处,每当清明雨润新芽的时节,总有一缕清亮的唱腔穿透晨雾。这不是采茶女的山歌对唱,而是流传六百余年的博白采茶戏,正用独特的茶腔唤醒沉睡的山谷。这种扎根于客家文化的戏曲形式,将采茶劳作化为艺术,让山野气息融入丝竹,在桂东南大地上谱写出一部活态传承的文化传奇。
一、茶山孕育的民间艺术
明成化年间,赣南采茶灯传入博白县,与当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产生奇妙交融。茶农们发现,将采茶动作编排成摘茶手势,配合竹篮、茶篓等农具的运用,竟能演绎出细腻的生活场景。这种源于劳作的表演逐渐形成固定程式:女角摘茶时兰花指轻捻,男角炒茶时虚拟翻炒,整套动作行云流水,将茶叶从采摘到制作的工序化为艺术语言。
采茶戏音乐体系在桂东南山水间完成本土化蜕变。茶腔主调保留了赣南采茶戏的婉转,又融入客家山歌的悠扬,形成上山调十二月采茶等特色曲牌。伴奏乐器从简单的锣鼓发展为勾筒、竹笛、二弦的有机组合,其中用毛竹制成的竹胡音色清越,与茶山竹海的自然环境形成完美呼应。
在都嶠山下的村落,至今保留着开茶园的古老习俗。每年正月十三,戏班在晒谷场用竹竿围成茶园,老艺人扮作茶公茶婆率众表演。这种仪式性演出既祈求丰收,又通过《张三郎遇妻》《四姐下凡》等剧目传递忠孝节义的价值观,成为客家人重要的精神纽带。
二、古戏新唱的传承密码
博白采茶戏的表演体系自成一格。艺人讲究手不过眉,脚不露裙的含蓄之美,女角碎步行走时裙裾纹丝不动,男角矮子步法要求蹲姿行走却保持上身平稳。这些看似简单的程式,实则需要冬练三九的硬功夫,老艺人常说:三年练得一个矮子步,十年磨不成采茶手。
经典剧目《梁祝》在采茶戏中焕发新姿。当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中唱起茶树开花白连连,手中茶篮化作定情信物;楼台会改在茶山凉亭,哭腔融入采茶调特有的颤音,将悲剧力量推向高潮。这种本土化改编使传统故事更具泥土气息,观众在熟悉的山水背景中体味永恒情感。
在凤山镇采茶戏传习所,00后学员黄晓芸正在练习扇花绝技。三把彩绸扇在她手中开合翻转,时而化作采茶竹篓,时而变为定情绣帕。这种以扇代物的表演技法,既延续了古戏班的智慧结晶,又注入年轻演员的创新理解,让古老艺术持续焕发生机。
三、守护茶韵的当代实践
博白县采茶剧团档案室里,泛黄的戏本记录着138个传统剧目。老团长李昌明带着团队耗时五年完成数字化建档,运用3D动作捕捉技术保存了32套传统身段。他们发现,采茶戏中的云手动作与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的采云式惊人相似,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活化石。
在亚山镇中心小学,每周三下午的采茶戏兴趣班座无虚席。孩子们用童声学唱正月采茶是新年,手持迷你茶篮练习圆手动作。这种戏曲进校园工程已培养小传人300余名,其中12岁的陈雨欣去年登上央视戏曲频道,让全国观众见识了采茶戏新生代的风采。
文旅融合为采茶戏开辟新舞台。在千鹤岛旅游景区,实景剧《茶山恋歌》将水上舞台与茶山风光结合,游客乘船观剧时可闻到缕缕茶香。这种沉浸式演出不仅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,更带动周边茶农增收,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夜幕降临,大垌镇古戏台灯火通明。76岁的非遗传承人刘振邦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新编现代戏《茶香万里》,剧中融入了跨境电商、直播带货等时代元素。台下,几位法国游客举着手机录像,他们或许听不懂客家方言,但采茶戏中流淌的生命力跨越了语言障碍。这缕从明代飘来的茶香,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酝酿着更醉人的芬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