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更灯火五更鸡梆子声声入村来——博爱县戏曲下乡剪影
三更灯火五更鸡梆子声声入村来——博爱县戏曲下乡剪影
农历二月初七,青天河畔的寨豁乡刚下过一场春雨。暮色四合时,村口老戏台前已摆满了高高低低的板凳。七十岁的赵大爷特意把轮椅上的老伴推到前排,边给老伴掖衣角边念叨:县剧团的《穆桂英挂帅》要开锣了,你最爱看的杨家将。
**一、老戏台的新生**
博爱县文化馆的流动舞台车驶进月山镇司中道村时,村支书老李正带着人给古戏台梳洗打扮。这座始建于道光年间的戏台,梁柱上残留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,瓦缝里钻出几簇倔强的狗尾草。县剧团的舞美师傅却如获至宝:瞧瞧这飞檐翘角,比城里的镜框式舞台更有味道!
灯光亮起的刹那,斑驳的砖墙上游走着皮影戏般的光斑。怀梆戏特有的靠山簧唱腔在群山间回荡,后台候场的演员们发现,观众席里不仅有拄拐杖的老人,还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。95后演员小陈在抖音后台收到条私信:哥,这段慢板咋转调?发信人竟是台下那个总低头玩手机的红衣小伙。
**二、戏箱里的传承**
在许良镇狄林村,县剧团的老琴师张师傅打开尘封的樟木戏箱。褪色的戏服里裹着泛黄的工尺谱,那是1953年老艺人手抄的《反西唐》。当年我们跟着师傅走村串寨,夜里就睡在幕布上。如今他带着艺校毕业的徒弟们,把电子琴揉进传统文武场,在抖音直播间里收获了三万粉丝。
最让文化馆长老王惊喜的,是金城乡的小戏迷夏令营。十二岁的留守儿童妞妞跟着视频学了段《抬花轿》,举手投足竟有几分名角风采。现在每逢寒暑假,县剧团都会在乡镇文化站开设戏曲工坊,老艺人的绝活有了新传人。
**三、山乡夜戏图**
柏山镇贵屯村的演出总在晚饭后开场。炊烟未散,乡亲们就端着饭碗往晒谷场聚拢。台上演到《程婴救孤》的悲怆处,台下响起此起彼伏的擤鼻涕声。散场时,村口小卖部的王婶总会备好热姜汤:演员同志们润润嗓子,夜里山风凉。
这样的场景每月都在博爱县的沟沟坎坎里上演。从太行山麓到丹河岸边,23个行政村的古戏台重新亮起灯火。县文旅局的统计显示,去年戏曲下乡观众逾五万人次,相当于每十个博爱人里就有一个在星空下听过梆子声。
夜深了,寨豁乡的戏台渐归寂静。赵大爷推着老伴往家走,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吟唱: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......老伴忽然轻声哼起下句,惊得赵大爷手一抖——中风失语三年的老伴,竟跟着调门找回了声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