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白粤剧:唱响桂东南的百年戏韵

**博白粤剧:唱响桂东南的百年戏韵**

在桂东南的山水之间,博白县以独特的粤剧文化闻名两广。这里不仅是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更孕育出与广府粤剧同根同源却自成一格的戏曲流派。博白粤剧既有传统大戏的荡气回肠,又有本土创作的泥土芬芳,跟着笔者一探究竟。

一、老戏骨里的经典记忆

《胡不归》的凄婉唱腔在博白戏台回荡了百年,这出讲述战乱离殇的苦情戏,每逢演出必引得台下妇孺拭泪。剧中“慰妻”一折,老倌甩动三寸水袖的绝活,至今仍是检验演员功力的试金石。

武戏《七剑下天山》则展现另一番气象。博白武生独创的“南派打斗”融合本地武术,刀枪碰撞间带着虎虎生风的气势。据说清末名角黄三凤演此剧时,一个鹞子翻身竟将台前香炉踢出三丈远。

而《六国大封相》作为开台例戏,保留着最原始的排场:六国使臣依次登场的“走六方”队形,暗合博白客家人祭祖时的踏罡步斗,堪称活态文化标本。

二、新舞台上的时代之声

1982年创作的《绿珠女》曾轰动一时。这出讲述博白历史名人绿珠坠楼明志的新编历史剧,首次在粤剧中加入采茶调元素。剧中“石斛花开”唱段,用本地方言俚语重构典故,让老故事焕发新意。

扶贫题材现代戏《荔枝红了》更显大胆创新。舞台布景中3D投影的万亩荔林,与演员手持的实体荔枝筐虚实相映。剧中村支书劝解懒汉的“叹板”,巧妙化用客家山歌的拖腔,令人耳目一新。

这些新编剧目常引发“爆戏”奇观——当演到动情处,观众会突然集体起立喝彩,甚至将红包直接抛向舞台,这种源自酬神戏的互动传统,让剧场始终热气腾腾。

三、乡野间的草根智慧

在博白乡村,至今流传着“三更戏”的演法。农闲时节,戏班在晒谷场通宵演出《陈世美不认妻》,台下观众可随时点唱某段,演员即兴发挥的“爆肚”台词往往妙趣横生。曾有老旦现场编词讽刺村中懒汉,惹得全场拍腿大笑。

《阿九戏县官》这类谐趣小戏更见民间智慧。主角阿九以客家话插科打诨,用“屐子对”“竹枝词”等方言艺术智斗贪官,台词里藏着大量双关歇后语。这类剧目没有固定剧本,全凭演员临场抓哏,堪称活的喜剧教科书。

每年正月十五的“抢花灯戏”把演出推向高潮。各村戏班轮流登台比拼,观众用燃放鞭炮的长度投票,获得最长鞭炮的戏班可抬着花灯游村,这般狂欢,延续着戏曲与民俗的血脉交融。

从明清古戏台到现代大剧院,博白粤剧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。当年轻演员开始尝试在抖音直播“打戏功”,当海外游子隔着屏幕学唱《客路秋恨》,这门古老艺术正以新的姿态,继续讲述着桂东南的故事。下次路过博白,不妨找个戏台坐下,喝碗雷公根茶,听一段穿越时空的岭南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