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踪博山老城:藏在石板路深处的戏曲江湖
寻踪博山老城:藏在石板路深处的戏曲江湖
沿着博山老城区泛着青光的石板路往西走,过了李家豆腐坊的朱漆门槛,青砖墙上突然冒出块褪了色的黄铜招牌。招牌不过巴掌大小,德庆班三个斑驳的楷书下面,隐约还能辨出行头刀枪的字样。若不是门楣上挂着串红穗宫灯,怕是要错把这间老铺子当作寻常人家。
推开吱呀作响的雕花木门,檀香混着陈年绸缎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。二十来平的空间里,绣金蟒袍与素色水袖在玻璃柜里交叠,刀枪剑戟顺着墙面直顶房梁,凤冠上的点翠在斜射进来的天光里幽幽发亮。柜台后戴着老花镜的周掌柜闻声抬头,手里还捏着根穿银线的绣花针:客官寻行头还是兵器?武生的厚底靴得定做,花旦的贴片子倒是现成的。
这家始创于光绪末年的老字号,至今保留着前店后坊的格局。穿过堆满樟木箱的狭窄过道,后院天井里晾晒着刚染好的缎面。六十岁的绣娘王姨坐在八仙桌旁,银剪翻飞间,一片金线牡丹在素白缎子上渐次绽放。现在年轻人嫌手绣贵,可机器绣的蟒纹哪有筋骨?她抖开一幅未完工的团龙纹靠旗,鳞爪间的金线随着动作泛起粼粼波光。
墙角立着个半人高的樟木箱,掀开盖儿,各色脸谱整齐码放。周掌柜随手拈起张关公脸谱:这得用六层宣纸裱,光上色就要晾三遍。现在唱《单刀会》的班子,多半是从我这请的关老爷。说话间,后院传来叮当锤打声,铁匠老赵正给新打的青龙偃月刀淬火,通红的刀刃入水腾起白雾,惊得檐下画眉扑棱棱飞走了。
每逢农历二、六、九,总有外地戏班掌柜拖着拉杆箱来进货。腊月里最是热闹,返乡的票友们挤满店铺,抢购过年唱堂会用的行头。有回省京剧院的武生来取新制的靠旗,当场在石板路上耍了套把子功,银枪划过老城墙的轮廓,恍惚间让人看见百年前戏班在此扎把子的盛景。
店铺往西三十步就是博山古戏台,飞檐上的嘲风兽正对着德庆班的招牌。这些年眼见着隔壁布庄变成奶茶店,对面茶楼改成网红民宿,唯独这方戏曲天地仍在时光里兀自鲜活。若您哪天听着巷子里传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,循着胡琴声往西去,准能在斑驳的铜招牌下,遇见半个活着的戏曲江湖。
地址:博山区西关街17号(李家豆腐坊西侧巷内)
营业时间:8:30-18:00(春节前后延至21:00)
特别提醒:定制戏服需提前半月预约,周三下午铁匠铺休息不接急单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