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山人的戏曲情结:家门口就能找到的戏曲兴趣班大盘点
博山人的戏曲情结:家门口就能找到的戏曲兴趣班大盘点
在博山老城区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里,常能听见悠扬的二胡声从斑驳的院墙里飘出。这座浸润着千年陶琉文化的古城,戏曲早已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。如今的博山,不仅有专业院团的精彩演出,更有一批扎根社区的戏曲兴趣班,让这份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。
一、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
博山戏曲土壤孕育出独特的艺术形式。五音戏婉转的拖腔在孝妇河畔回荡了四百余年,吕剧高亢的唱腔里藏着鲁中人的豪迈。在城东文化站,非遗传承人王秀兰每周三都会带着学员们练习咿咿呀呀的甩腔,年过七旬的她手把手纠正年轻学员的身段:兰花指要像捏着琉璃灯工钳那般稳当。
区文化馆推出的戏曲进校园项目已覆盖32所中小学。博山实验小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——孩子们手持彩扇跳起戏曲韵律操,转身亮相间颇有几分专业架势。校长李建国说:戏曲不只是老辈人的娱乐,更是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的窗口。
二、特色兴趣班全接触
城西社区活动中心每到周末就热闹非凡。少儿戏曲班里,6岁的萌萌正跟着老师学《王小赶脚》的经典唱段,虽然奶声奶气却字正腔圆。成人班里既有退休职工也有白领,银行职员张女士说:学唱吕剧让我找到了工作之外的另一个自己。
特色工作坊更是百花齐放:颜文姜祠定期举办戏曲脸谱绘制课,学员们用琉璃釉料在陶胚上勾画脸谱;岜山中医药基地将养生功法融入戏曲身段教学;区文化馆推出的戏曲+新媒体课程,教年轻人用短视频传播戏曲文化。
三、文化浸润新生活
在博山,学戏曲不仅是学技艺。退休教师老周参加了老年戏曲班后,带着学员们把防诈骗知识编成吕剧唱段,在公园演出时场场爆满。外卖小哥小刘通过夜校戏曲课认识了现在的妻子,婚礼上夫妻对唱《姊妹易嫁》成为佳话。
这些兴趣班正悄然改变着城市气质。去年重阳节,二十多个社区戏曲班联合演出的《孝乡戏韵》网络点击破百万。文旅局工作人员透露,正在规划戏曲主题旅游线路,让学员们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文化体验项目。
夜幕降临,博山公园的戏迷角又响起熟悉的梆子声。这里有专业演员,有戏曲班学员,也有即兴加入的市民。当年轻父母带着孩子驻足聆听,当游客举起手机记录这生动的画面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即兴演出,更是一座古城文化血脉的延续。或许下个转角,您就能遇见属于自己的戏曲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