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博山戏曲文化圈:这些培训机构藏着传承密码
【走进博山戏曲文化圈:这些培训机构藏着传承密码】
在淄博博山的老街巷里,总能听见隐约传来的胡琴声和吊嗓子的唱腔。这座以陶瓷闻名的古城,骨子里还流淌着戏曲的基因。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升温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为孩子物色戏曲培训班。今天我们就来探访几家藏在市井中的戏曲传承基地。
**一、青石巷里的春华戏苑**
这家藏在西冶街青砖小院里的培训机构,门头挂着的红灯笼已经褪色,但每周六早上的梆子声准时响起。创始人赵春华是市级五音戏非遗传承人,年轻时跟着老戏班走南闯北。现在带着12个徒弟,最小的才6岁。特色是以戏带功,孩子们从《王小赶脚》这样的传统折子戏入手,在学唱腔的过程中自然练身段。不少家长说,孩子在这学了半年,连走路姿势都带着戏曲范儿。
**二、年轻人扎堆的梨园新社**
在博山公园东门对面,这家由90后戏曲演员创办的工作室显得格外新潮。玻璃外墙贴着Q版戏曲人物海报,课程表里除了传统剧目,竟然还有戏曲身段塑形课和短视频拍摄课。负责人李墨是山东戏曲学院科班出身,独创的戏曲+新媒体教学模式吸引了不少大学生。最近他们改编的网红版《墙头记》在抖音上点击量破了50万。
**三、老年大学里的票友之家**
在区文化馆三楼,每周三下午都热闹非凡。这里聚集的多是退休的戏迷,62岁的王阿姨刚学完《姊妹易嫁》选段:年轻时候在厂里文艺队唱过两句,现在跟着专业老师抠细节,才发现手眼身法步处处是学问。授课的孙老师原是淄博五音戏剧院的老生,特别擅长根据学员嗓音条件定制唱腔。
**四、藏在少年宫里的小梅花课堂**
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二楼的戏曲兴趣班,墙上贴满孩子们参加省赛的获奖照片。这里采用戏曲+综合素质教学法,把诗词朗诵、历史故事融入唱段教学。8岁的乐乐妈妈分享:孩子以前背课文总记不住,现在通过记戏词,语文成绩反而上去了。
走访中发现,这些培训机构有个共同特点——都保持着师带徒的传统。春华戏苑的赵老师仍用着三十年前的工尺谱本子,梨园新社虽然用电子屏教学,但考核时仍要求学员能背出十三辙。或许正是这种新旧交融,让博山的戏曲血脉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继续流淌。
(温馨提示:实地考察时发现,部分机构需要提前预约体验课,建议家长先电话咨询课程安排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