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山寻戏韵:那些藏在老街巷里的戏曲课堂
博山寻戏韵:那些藏在老街巷里的戏曲课堂
清晨的博山老街上飘来婉转的戏腔,青砖黛瓦间仿佛穿梭着青衣水袖的幻影。这座以陶琉闻名的古城,骨子里浸润着戏曲文化的基因。想要寻访专业学戏的去处,不妨跟着这份指南,揭开传统艺术传承的神秘面纱。
一、梨园新苗成长记
在白虎山路的博山区文化馆里,每周六上午都能见到这样的场景:十来个扎着冲天辫的孩子,跟着非遗传承人王秀云老师练习五音戏的云手。这里的少儿戏曲培训班已有二十余年历史,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博山戏韵。课程设置从唱念做打到戏曲文化史,6-12岁的孩子经过三年系统学习,都能完整演绎《王小赶脚》等经典选段。
家住峨嵋新村的张阿姨说:闺女学了两年,现在走路都带着台步,过年能在亲戚面前唱整段的《墙头记》了。培训班每年六月招生,文化馆官网上会贴出简章,需要现场面试基本功。
二、票友们的秘密基地
沿西冶街往西走到尽头,挂着红灯笼的聚友茶社二楼别有洞天。这里每周三晚的戏曲沙龙聚集着各行各业的戏曲爱好者。茶社主人李师傅年轻时是五音戏剧团的琴师,现在免费提供场地供票友们切磋。架子上摆满各流派曲谱,从吕剧《李二嫂改嫁》到京剧《锁麟囊》,都能找到知音。
退休教师赵老师分享道:我们这伙人最年轻的45岁,最年长的82岁。李师傅常带着老月琴来伴奏,夏天就着西瓜唱戏,比在KTV有意思多了。茶社不设门槛,只需提前电话预约位置。
三、专业科班在民间
在凤凰山西麓的博山戏曲传习所,青瓦白墙的院落里时常传出铿锵的锣鼓声。这里由老艺人周广富创办,采用传统师徒制教学。学员要经历三年坐科,清晨五点半就起来吊嗓练功。院中那棵百年石榴树下,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上留着几代学徒的汗水。
正在学习《姊妹易嫁》的学员小刘说:师父教戏先教做人,一段【四平调】要练上百遍。虽然辛苦,但看到老戏迷们听戏时眼里泛的泪光,就觉得值了。传习所每年招收5-8名学员,需经过身段、嗓音、乐感三重考核。
漫步博山城,从孝妇河畔到颜山商城,戏曲的脉络在街头巷尾悄然生长。少年宫开设的戏曲体验课、老年大学的吕剧专班、甚至公园凉亭里的自发戏班,都在延续着这座城的文化记忆。当琉璃灯映亮戏台的那一刻,方知千年曲韵从未远离这方水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