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美戏曲小鑫:用镜头传承一方文化的“90后守艺人”
**博美戏曲小鑫:用镜头传承一方文化的“90后守艺人”**
在短视频平台上,一位扎着马尾辫、身披戏服的年轻人火了。他时而对着镜头甩出水袖,唱几句韵味十足的博美戏;时而用一口俏皮的方言,向网友科普戏曲背后的门道。评论区里,有人感叹“第一次知道家乡戏这么美”,也有人调侃他“年纪轻轻像个老戏骨”。他叫小鑫,一个扎根广东汕尾陆丰博美镇的普通青年,却用一部手机、一腔热爱,让濒临失传的博美戏曲意外“出圈”。
**一台手机,让老戏“破圈”**
博美戏曲,这个以陆丰博美镇命名的稀有剧种,曾是粤东地区逢年过节的“重头戏”。锣鼓一响,高亢的唱腔混着渔歌小调,台下老人闭眼跟着哼,孩子们却早已跑远。老一辈常说:“年轻人不爱看,这戏怕是要绝了。”
直到2021年,一段《博美戏后台实录》的短视频突然刷屏。镜头里,白发苍苍的老艺人对着斑驳的镜子勾脸,小鑫举着手机凑近问:“阿伯,您这画的是张飞还是关公?”老人噗嗤一笑:“这是钟馗!年轻人要多来学啊!”短短两分钟,播放量突破百万。网友留言:“原来幕后比台前还精彩”“突然想回老家看戏了”。
小鑫的拍摄没有专业设备,却充满巧思。他拍后台老艺人用竹片修补戏服,拍演员们蹲在墙角吃盒饭,甚至拍自己学甩水袖时差点绊倒的糗事。“很多人觉得戏曲高冷,其实它特别鲜活。”他说。
**“戏痴”的另类传承路**
92年出生的小鑫并非科班出身。父亲是镇剧团打鼓师傅,从小在后台长大的他,能模仿七八种行当的唱腔,却从没想过靠戏曲吃饭。大学毕业后,他在深圳做设计,直到父亲一通电话:“剧团要散了,你回来拍点东西留个念想吧。”
这一拍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他发现,剧团里最年轻的演员已经52岁,仅存的剧本是用方言手写的“天书”,连字幕都难配。一次拍完夜戏,老团长拉着他念叨:“我们这群人走了,这戏就真没了。”
小鑫决定做点不一样的。他翻出父亲的旧戏服,把抖音当舞台,用网络热梗改编戏词:“台下若无人鼓掌,孤王我心发慌~”一段《新编帝王叹》让00后粉丝直呼“上头”。他还发起“寻找博美戏票友”活动,带着手机走进祠堂、田间,教孩子们比划招式。现在,他的账号粉丝中,30岁以下占了一半。
**争议与坚守:流量时代的非遗难题**
爆红后,质疑声随之而来。有老戏迷批评他“糟蹋传统”,把戏曲改成“四不像”;也有MCN公司开出高价,想让他转型拍搞笑段子。小鑫却坚持“守旧也创新”:他复原了失传的《五虎平南》选段,也尝试用电子乐混搭传统锣鼓。
今年元宵,他策划了一场特别的直播——老戏台演经典剧目,直播间同步讲解。78岁的老旦第一次戴耳麦,紧张得忘了词,小鑫立马接话:“阿嬷这是设计的新演法,欲言又止更显悲情!”当晚观看人数超20万,打赏收入全数捐给剧团修道具。
如今,小鑫的团队多了三个返乡大学生。他们正在搭建方言戏曲数据库,用AI技术修复老录音。问及未来,这个爱笑的年轻人突然认真:“我想让博美戏能像流行歌一样,被年轻人放进歌单里。老戏不死,它只是需要新的舞台。”
**后记**
在小鑫置顶的视频里,夜幕下的老戏台亮起暖黄灯光。台上,少年甩袖回眸;台下,举着手机录像的孩子们笑作一团。这一幕,或许就是传统与当代最美的相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