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山寻戏记:藏在老城里的梨园春色

博山寻戏记:藏在老城里的梨园春色

快瞧,那个转手绢的姑娘是不是老张家的闺女?清晨的博山沿河东路,几位晨练的大妈驻足在古戏台前。台上水袖翻飞,稚嫩的童声唱着婉转的五音戏,引得路人纷纷侧目。这座以陶琉闻名的老城,正悄悄绽放着另一张文化面孔——戏曲传承的星火,正在大街小巷间悄然燎原。

一、百年戏楼新传人

博山区文化馆的朱红色大门后,每周三下午都会传出悠扬的胡琴声。推开排练厅的木门,三十多名学员正在练习《王小赶脚》的经典唱段。手腕要像拂柳,眼神要跟着指尖走。年过七旬的五音戏非遗传承人王老师穿梭在学员间,手把手纠正着动作。这里不仅开设成人班,还有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小梨园培训班,最小的学员才上二年级。

文化馆西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则是另一番景象。二十多位银发票友自发组建的颜山戏曲社,每逢阴历三、六、九日准时开锣。68岁的李阿姨笑称这里是老年戏曲补习班:年轻时忙着带孩子,现在总算能圆了舞台梦。

二、街巷深处的戏曲密码

沿西冶街漫步,不经意就会与戏曲相遇。古玩店二楼的聚友曲艺社总飘出二黄声,老板周先生是资深京剧票友,店里常年备着茶具,戏迷们随时可以来段即兴表演。再往南走,掩映在梧桐树下的博山图书馆,每月末的戏曲赏析课总是一座难求。

最令人惊喜的是藏在白虎山路的社区文化站。推开贴着秦琼敬德年画的木门,十来个孩子正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学画戏曲脸谱。先勾月牙再描云纹,9岁的彤彤专注地给尉迟恭的面具上色。这种将陶琉彩绘与戏曲文化结合的手作课,已然成为新晋网红体验项目。

三、校园里的青春戏韵

博山实验中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——千名学生齐做戏曲广播体操,云手、踢腿间尽显传统韵味。音乐老师开发的《博山戏曲校本教材》里,收录了二十多个本土戏曲故事。初二学生小赵说:学完《墙头记》,回家都能和爷爷对上几句戏文了。

暑假期间的戏曲少年宫更是热闹非凡。孩子们不仅要学唱念做打,还要走进原山古戏台、颜文姜祠等古迹写生。去年结业汇报时,孩子们自编的《琉璃匠人的戏梦》让不少老戏迷湿了眼眶。正如文化馆王馆长所说: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起乡音,文化的根才算真正扎下了。

暮色中的孝妇河泛起粼粼波光,岸边的露天戏台又响起了熟悉的锣鼓点。台下摇着蒲扇的老人、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、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孩,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。这座千年古城正在用最鲜活的方式证明:戏曲从未走远,它只是换上了青春的面庞,在街角巷尾、在校园社区,续写着新的梨园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