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前幕后皆是戏——走进博美戏曲传承人小鑫的梨园人生
台前幕后皆是戏——走进博美戏曲传承人小鑫的梨园人生
晨光熹微时,某处乡间古戏台总传来咿呀的吊嗓声。循声望去,一个身着素白练功服的青年正对着一池春水开嗓,水波里倒映着那张尚未褪尽油彩的面庞——这便是博美戏曲第六代传人李小鑫的日常。
一、戏台浸染的童年
小鑫的戏缘始于老宅阁楼的樟木箱。五岁那年,他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阁楼,在积满灰尘的箱底翻出件褪色的蟒袍。金线绣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,仿佛在诉说着祖父当年在《牡丹亭》中饰演柳梦梅的荣光。戏服上残留的沉香味,自此成为他记忆里最深刻的梨园印记。
乡间戏班的后台是他第二个家。当同龄孩子在田间追逐嬉戏时,小鑫常蹲在幕布后看师傅们勾脸谱。胭脂盒里沉淀的朱砂,黛笔在眉间游走的韵律,这些画面在他眼中比任何动画片都精彩。八岁那年,他偷偷用灶灰在脸上画了人生第一个大花脸,被母亲追着打了半条巷子。
二、破茧成蝶的蜕变
科班生涯远比想象中艰辛。寒冬腊月里,小鑫要踩着结冰的青砖练习台步,冻僵的指尖仍要稳稳捏着折扇。有次排练《白蛇传》,他因分心被师父用戒尺敲肿了手腕,却在谢幕时发现师父背过身抹眼泪。这种严苛与温情交织的传承,让他在十八岁那年终于能独立担纲《穆桂英挂帅》全本。
创新之路始于某个暴雨夜。当电子琴与传统月琴在《梁祝》中意外合奏时,小鑫突然顿悟:传统戏曲的魂魄需要用时代语言重新诠释。他大胆引入现代舞美,在《西厢记》中用全息投影再现待月西厢的意境,让年轻观众惊叹传统戏曲竟能如此惊艳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坚守
短视频平台上的戏曲教学账号鑫声戏韵已有百万粉丝。镜头前的小鑫卸去浓妆,耐心拆解着云手的十七个动作要领。最受欢迎的系列是戏曲冷知识,他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述着贴片子的百年演变史,让勒头这样的专业术语成了网络热词。
在乡村小学的公益课堂上,小鑫总会带一箱自制脸谱贴纸。孩子们把关羽的红脸贴在额头上满操场奔跑时,他仿佛看见三十年前那个偷画花脸的自己。这些稚嫩的笑声,让他更坚信:戏曲的种子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别样芬芳。
幕起幕落间,小鑫仍在坚持每天清晨的练功。当第一缕阳光爬上戏台的雕花栏杆,他甩开水袖的瞬间,仿佛看见祖父穿着那件樟木香味的蟒袍,在时光深处向他颔首微笑。这方丈戏台,承载的不仅是百年技艺,更是一代代戏曲人用生命温度守护的文化薪火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