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博山戏曲根脉|家门口的戏曲课堂原来藏在这儿

【探寻博山戏曲根脉|家门口的戏曲课堂原来藏在这儿】

张婶,听说你家闺女在学吕剧?午后阳光里,博山白虎山社区的老槐树下,几位老街坊的闲聊让王奶奶停住了脚步。她正为小孙子四处打听学戏曲的地方,这半年跑遍了文化宫、少年宫,却总觉得差了点老博山的味道。直到某天在李家窑胡同深处,意外撞见一扇挂着红绸的木门里飘出字正腔圆的唱腔...

**藏在胡同里的传习所**

沿着博山老城西冶街的青石板路往北,拐进挂满葫芦藤的福门里胡同,第七个院门的铜环上系着褪色的戏服水袖。这里就是博山戏曲家协会与区文化馆合办的非遗戏曲传习所。每周二四六的清晨,总能听见院子里传出咿——呀——的吊嗓声,间或夹杂着八角鼓清脆的节奏。

72岁的吕剧传人周玉芳老师正在指导学员甩水袖:咱们博山腔讲究'三颤两抖',手腕要像柳条拂水...说话间,她身后墙上的老照片里,1953年博山剧团在人民剧场演《李二嫂改嫁》的剧照依然清晰。传习所保留着三十多套手抄工尺谱,其中《王定保借当》的唱本还是用博山土话标注的发音。

**社区学堂里的戏曲新苗**

比起老城区的传统传习所,城西世纪花园社区的梨园童萌戏曲班更受年轻家长青睐。每个周末,区文化馆的流动戏曲课堂都会在社区活动室开课。8岁的乐乐刚在这里完成人生第一次勾脸,虽然画的是最简单的娃娃生妆容,但额间那抹朱砂红已让他兴奋地绕着文化广场跑了三圈。

我们特意把《王小赶脚》改编成儿童版,负责人赵敏老师翻着新编的卡通唱本说道。教室里,孩子们正用博山方言念白:俺那娘哎——,稚嫩的童声让窗外路过的老人忍俊不禁。今年元宵节,这群小戏迷将在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的戏楼上进行首演。

**山村里飘出四平调**

在博山最偏远的池上镇郝峪村,古戏台边的农家院里,四平调传承人孙启厚带着徒弟们正在排新戏。晒秋的玉米垛旁,几位包着头巾的大娘跟着平板车的节奏打拍子。咱这山梆子戏,就得沾着泥土味才地道,孙师傅说话间随手抄起挑水的扁担,竟敲出段铿锵的锣鼓经。

每逢农历三、六、九的峪口大集,戏班就会在村口老槐树下支起场子。赶集的乡亲手提煎饼筐,脚边放着山货担,听到兴起时,往铜锣里扔几个还带着露水的山核桃当彩头。最近镇上民宿兴起,游客们发现,住客不仅能学唱段,还能用紫藤根自制枣木梆子当纪念品。

**寻师指南**

若想系统学习,可关注博山文旅微信公众号,每月15号更新戏曲公益课表。民间戏班多在孝妇河沿岸公园晨练时收徒,西关街早市北头的茶摊老板戏篓子老李头,堪称博山戏曲界的活地图。另悉,区文化馆正在筹建线上戏曲慕课平台,届时通过VR技术就能360度观摩《墙头记》的台步走位。

暮色中的颜文姜祠前,几位白发老者正用博山方言吟唱着古老的【叠断桥】,沙哑的嗓音惊起一群归巢的喜鹊。或许戏曲传承的真谛,就藏在这些不经意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声腔里,等着有心人去发现、去接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